中國空間站尋天望遠鏡2024年發射,可以對系外行星直接成像

央視新聞客戶端2021年06月20日

6月19日至21日,首屆全國行星科學大會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國深空探測的快速發展,催生髮展出一門多領域交叉新學科——行星科學。未來,我國科學家將在行星科學和行星探測領域開展一系列前沿探索。

大會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主辦,聚焦行星科學研究前沿、行星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未來行星探測計劃、行星科學人才培養等主題進行研討。這是該領域的首次全國性大會,專家學者、機構代表、青年學生等共1000餘人參會。

深空探測是世界科技前沿和綜合國力的體現。近年來,我國深空探測技術躋身世界前列,“嫦娥五號”成功採回1.7kg月壤;“天問一號”成功對火星開展繞、落、巡科學探測等一系列重大項目,推動了我國行星科學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吳福元認爲,“深空探測成爲科技支撐的制高點。未來幾十年,深空探測是我們國家科技界重大事件,這無疑是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也是行星科學發展的絕佳的時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陳曉非表示,“行星科學很重要的是,它是着重科學發現。比如說,藉助我們空間探測技術,到行星上去,能夠發現我們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新的規律,新的一些很多科學方面的發現,非常重要。這和我們的空間探測方面兩個相輔相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認爲,太陽邊際探測工程將實現無人區探索、日球層全貌大行星掠影、太陽系考古等行星探測科學目標。幫助科研工作者瞭解宇宙和太陽系的形成、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等空間科學相關領域的科學問題。對於極端環境下的航天技術的發展,有相關推動作用。

△王赤院士作大會特邀報告《太陽系邊際探測的關鍵科學問題》

據介紹,行星科學主要研究行星的內部結構、外部圈層以及這種結構和圈層的成分成因和演化的歷史。涉及物理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空間科學、生物學、化學等多個傳統研究領域。隨着行星科學迅速發展,其正在成爲一門融合多學科的新興獨立學科。

吳福元介紹,目前,國內科研機構高校正在積極加大行星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成立了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向國家提出了建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建議。相關一批高校已經開始招收行星科學的研究生本科生,所以我想這些人才的加速培養,對於保障我們國家深空探測、行星科學的發展將是非常有幫助的。”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深空領域開展宇宙起源與演化、星際探測、探月工程建設等攻關任務。專家介紹,在行星科學的需求牽引和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將開展一系列前沿科學探索,司天工程、天鄰計劃、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等正有序推進。其中,中國空間站尋天望遠鏡計劃於2024年發射入近地軌道開展巡天觀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介紹,“中國空間站尋天望遠鏡,它相當於中國的哈勃望遠鏡。但是它的視場要比哈勃望遠鏡大300倍,上面也搭配了星敏儀,可以對(太陽)系外行星直接成像,這對(太陽)系外行星科學的研究有很大作用。”

△常進院士作大會特邀報告《億萬個家園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首席科學家潘永信介紹,目前地球之外其他行星古磁場研究處於行星探測中的空白領域,而理解行星磁場將有助於更好地認識地球磁場和地球環境。他建議,加速推進我國行星科學發展,特別是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科學載荷研製。

△潘永信院士作大會特邀報告《磁場:觀察行星內部和宜居性的窗口》

總檯記者 何盈 景明 毛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