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王 蔣衛平 站上新能源車浪潮頂端

蛇吞象併購寫傳奇蔣衛平傾盡所有競購澳洲泰利森及全球最大鋰鹽生產商SQM股份,拿下品質最好的鋰礦。圖/擷自新華網

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炸式增長,做爲汽車電池原料之一的鋰礦價格,也跟着水漲船高。天齊鋰業創辦人、董事長蔣衛平早在十多年前,就嗅到鋰礦的巨大潛力,2012年開始在海內外佈局。挺過兩次「蛇吞象」式的併購後,蔣衛平成爲大陸擁有最好品質鋰礦的「中國鋰王」。

67歲的蔣衛平是大陸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1977年,他考入四川農業機械學院農機專業,畢業後,分配到成都機械廠,成爲技術員。離開了機械廠之後,在中國農業機械西南公司當了十年的銷售工程師。

儘管有着穩定的工作,但蔣衛平仍覺得當下的生活,與自己的初衷有段差距。他認爲,單位裡總是少了一點什麼,使不上勁,想自己出來做一些事情。

1997年,蔣衛平辭職創立天齊鋰業實業,做起礦物進出口的生意,鋰礦便是其中之一,開啓蔣衛平與鋰的緣分。在經營礦物生意之後,一家縣屬國營鋰廠成爲他的客戶,這家名爲射洪鋰業的公司成立於1992年,以鋰輝石提取工業級碳酸鋰等鋰鹽產品,爲主要業務項目。

經營礦物貿易的那些年裡,蔣衛平積累了對鋰的瞭解。雖然在當時,鋰還沒在新能源領域廣泛的應用,但可重複充電的3C類鋰電池已在日本誕生,蔣衛平隱隱感覺到,這,將是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

也因此,當射洪鋰業出現資不抵債的危機時,蔣衛平決定將其收購,並投入資金對工廠進行自動化改造,也開發新產品,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同時積極拓展市佔率。經過一連串的努力,天齊鋰業射洪基地於2005年開始穩定生產,並於2006年開始盈利。

不過,大陸鋰礦源品位一直不高,所以對外依存度高,也促使中下游鋰產品加工企業及下游整車企業,開始向上佈局,蔣衛平帶領的天齊鋰業也不例外,甚至啓動「蛇吞象」併購模式。

2012年9月,僅上市兩年的天齊鋰業與世界礦業巨頭洛克伍德,競購全球開採規模最大的澳洲鋰礦開採公司泰利森,經過一番角逐,蔣衛平贏了這一仗。兩年後,天齊鋰業持有泰利森51%股權、洛克伍德持有剩餘股權。

蔣衛平曾說:「爲收購泰利森,傾盡了自己及家庭幾十年努力獲得的所有。」要知道,2012年天齊鋰業總收入不到人民幣(下同)4億元,淨利潤0.42億元,帳上只有5億元現金,但收購泰利森股權的代價高達45億元。

不過,由於當時下游市場需求激增,泰利森股權價值上漲,交易後,天齊集團還多獲得9億多元的收益。嚐到甜頭的蔣衛平決定,玩一把更大的。2016年到2018年5月,天齊鋰業先後拿下位於智利、全球最大的鋰鹽生產商SQM共25.87%的股份,成爲SQM第二大股東。總價金高達42.75億美元,這一價格已是天齊鋰業全部資產的1.5倍。

但當時鋰行業景氣度急轉直下,碳酸鋰價格快速下跌,從2017年底的每噸17萬元左右,跌至去年5萬元的歷史低點。SQM股價也跟着「腰斬」。蔣衛平主導的這次收購,幾乎給天齊鋰業帶來「滅頂之災」。

所幸,隨着大陸「雙碳」戰略的啓動,加上新能源汽車的各種鼓勵政策,下游巨大的需求驅動鋰礦價格水漲船高,以近期來說,每噸接近50萬元的高價,讓蔣衛平的危機解除,成爲大陸鋰礦企業中,擁有最好品質鋰礦的「中國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