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長城站

“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1985年2月14日22時(北京時間2月15日上午10時),北京收到了來自南極的電報。

常常有人問: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國內政治初穩,經濟物質貧乏,爲什麼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南極科考

郭琨給出的答案是:“國家榮譽和科學考察的需要。”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以及他自己的切身體會出發,郭琨認爲,南極建站是涉及國家榮辱民族尊嚴的大事。

1983年6月,中國加入了《南極條約》。在《南極條約》下,分爲協商國和締約國——後者在南極國際事務中享有發言權,但沒有表決權和決策權。由於並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中國被歸入了締約國。

當年9月,第十二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召開。包括郭琨在內的中國代表團一行三人,首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然而,“每當會議討論到實質性內容和進入議程表決時,會議主席即宣佈:締約國請到會議廳外面喝咖啡。而且事後連表決的結果也不通告。”這在郭琨看來,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屈辱。

1984年2月,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竺可禎野外科學工作獎”會後,獲獎的王富葆孫鴻烈等32位科學家,以“向南極進軍”爲題,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建議中國在南極洲建立考察站,進行科學考察。對這封聯名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相繼作了批示。

領導們從國家高度出發,反覆斟酌了必要性,及相關的經費問題。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也組織了有關專家,對南極考察、南極建站的總體方案和各分支的衣、食、住、行、船舶、發電、通訊測繪氣象施工的機械設備及後勤保障等等各方面進行了論證。

由此,中國首次南極建站的各項準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的展開了。

選址,是要面臨的考驗之一。要在終日爲冰雪覆蓋的南極建立考察站,只能在短暫的夏季,也就是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的3月中旬中間施工。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務,就要延誤一年。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時,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船,連同之前四個多月籌備的500多噸共千餘種各類建站物資,從上海起航,開始了遠征南極的旅程

在近兩萬公里的橫渡太平洋航程中,中國首次南大洋考察隊還進行了全航程的、連續性的海洋科學考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海洋氣象等11個學科項目。

12月25日12時31分,“向陽紅10”號船駛入南緯60度——根據《南極條約》的規定,這便意味着我國的船隻第一次駛入了南極,我國首次自己組織的南極考察隊抵達了南極。

3天裡,專家們頂着惡劣的天氣,先後考察了愛特萊伊灣、納爾遜島,阿德雷島(亦稱企鵝島)、菲爾德斯半島等5個地方。最後來到的是菲爾德斯半島南部,一片臺階式的鵝卵石地帶。

地質學博士劉小漢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爲這裡屬卵石灘型,卵石帶以上爲第三紀玄武岩片狀風化帶,硬度適中,適合建站的特點有不少:平整開闊,海岸線長,灘塗平坦;有三個淡水湖,水質良好,適於飲用;適宜多學科考察;和其它站區距離遠,較獨立;距智利馬爾什基地機場2.3公里,交通便利。

經過隊員們多次實地勘察研究,多方權衡後,確定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的南部爲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址。1984年12月31日10時(北京時間1984年12月31日22時),中國首次南極洲考察隊在南極洲的南設得蘭羣島中的最大的一個島嶼——喬治王島上,隆重舉行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奠基典禮

從1985年1月14日起,15名隊員開始平整土地、打地基、搭蓋木板房,並進行加固。木板房是經防火處理過的北京木材廠生產的普通木結構房子,房子的四角安裝了加固鋼索房屋頂部又加固了木板,使房屋更爲嚴密、牢固,作爲長城站的臨時發電機房。然後是臨時廚房、餐廳,臨時通訊機房……

1月20日,長城站的主體工程全面施工建設開始了。從澆灌混凝土地基、安裝鋼框架、組裝牆板到內裝修等有二十多工序,僅牆板就有五百多塊,螺栓一萬五千多個。這是決定長城站建設成敗的關鍵階段。隊員們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建成了兩棟主體房屋的外殼,再三天三夜,完成了內部裝修工程。緊接着,通訊電臺、長城站氣象站儲油罐、冷凍房工程……

長城站建設共用了27天時間,最後一道工序是在第26天——鑲嵌了一枚中國南極長城站站標,在第一棟房屋門的正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