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山區發展樣本爲全球貢獻減貧智慧

新華社昆明11月22日電(記者 嚴勇)“一帶一路”減貧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全球持續減貧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雲南臨滄市舉辦,吸引來自中外200餘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線上線下參會。

“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將秘書處設在臨滄,並建立可持續創新示範基地。此外,在雲南省普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分別建立中國-南亞及東南亞跨境減貧與發展示範基地和中國-中亞及西亞減貧與發展聯盟基地。與會專家稱,這將爲沿線國家乃至全球進一步貢獻減貧智慧

研討會上,與會人士以重慶市石柱縣、雲南省臨滄市等爲例,就中國西南山區可持續減貧與發展路徑與典型模式調研展開深入研討。與會外方專家表示,中國的減貧與發展獲得很大成功,經驗值得借鑑。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石柱縣,曾是重慶大農村、大山區的一個縮影,如今已實現高質量脫貧。近年來,西南大學與石柱縣開展校地合作,是科技扶貧領域的典型代表。

西南大學副校長趙國華介紹,建立幫扶機制以來,學校聚焦石柱縣辣椒黃連產業發展需要,建成百萬畝特色產業基地,並建立長效機制;先後派出科技人員培訓人員,將扶貧與扶智有效結合,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臨滄市滄源副縣長楊金勇圍繞該縣教育信息化普及及普惠應用作了交流。他說,近年來,地處中緬邊境的滄源縣在網絡課堂、智慧校園、信息化教學等方面都開展了有效嘗試。“我們在小學開設了編程教育大班課,這也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堂課。”

滄源縣是雲南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11月14日,隨着最後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這個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第一的省份,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中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及經濟下行壓力,與會專家表示,各國應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特別是在減貧領域。

亞洲理工學院拉金德拉・什雷斯塔教授說,目前泰國通過提供就業服務、提升農村地區造血能力等舉措推進減貧事業,這與中國的精準扶貧理念有很大相似性

俄羅斯科學院維亞切斯拉夫博布科夫教授提到,農村的發展需要多元化,應減少對單一農業的過度依賴,除提供農產品外,還得有配套的產業。“中國政府改善農村地區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對農村發展至關重要。”

“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聚焦該區域扶貧與發展的共性挑戰和重大需求,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聯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等14家科研單位和政府組織共同發起成立,旨在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扶貧開發經驗與模式共享。

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劉彥隨表示,“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還將就聯合科考與培訓、減貧與發展研究、技術共享、減貧與發展示範基地建設等方面展開合作,並建立大數據平臺系統,支撐沿線國家減貧決策及服務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