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由銷量向技術優勢轉變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 王 俠

11月16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在廣州汽車產業發展論壇發表致辭,以下爲致辭主要內容:

今天,我們汽車界同仁相聚於此,就“踐行高質量發展 重塑中國汽車新格局”這一重要話題展開交流和討論。

作爲每年的車壇壓軸大戲,廣州車展向來是車企集中炫出年度成績單、預告來年規劃的絕佳時機。在此,我們不妨也從產業角度對今年一年的汽車行業進行一下覆盤。

去年12月30號,同樣是在廣州的這個論壇上,我曾做出過幾點預判,一年過去了,至少有以下幾點得到了驗證。

首先,疫情的負面因素逐漸弱化,汽車產業在供給側得到了良好修復,需求端也在逐步回暖。

今年是疫情後恢復常態化的第一年,隨着原材料成本、產業鏈保供和消費動能三大壓力逐漸緩解,汽車產業也加速回升。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汽車銷量完成2396.7萬輛,與2022年同比增長9.1%,對比2019年(2065.2萬輛)同比增長16%。反觀2019年,我國汽車銷量爲2576.9萬輛,同比下滑8.2%;2020年爲2531.1萬輛,同比下降1.9%;2021年爲2627.5萬輛,同比增長3.8%;2022年爲2686.4萬輛,同比增長2.1%。可以看出,今年的增長大致攤平了疫情三年的不利影響,4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8%。

其次,隨着傳統主流車企轉型速度加快、跨國車企入局力度加大,新賽道競爭更加多元、更加激烈。

今年,新能源汽車繼續成爲增長主力軍,前10月銷量同比去年增長37.8%。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首次突破50%,全球汽車集團銷量前十中首次有了中國品牌汽車的身影,能取得這些里程碑式的成就,智能新能源車是最大推動力。

但是,新賽道已經變得異常擁擠,降價潮開始慘烈上演。年初,一萬英鎊就能買到的中國品牌電動車令歐洲人驚掉下巴,年底,部分合資車型的價格居然做到了比同級別自主品牌還要低。在國內主流車企和合資車企、跨國車企都全力進軍新賽道的同時,造車新勢力排名開始大洗牌,不少車企遭遇停產甚至倒閉,淘汰賽加速上演。

第三,中國汽車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先發優勢正在從銷量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並逐漸得到世界的認同。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高級別自動駕駛專利中國佔比超過50%,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專利全球佔比74%,中國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全球佔比84%,中國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42%,我國在新技術領域的全球引領優勢日益凸顯。今年,好幾家車企與跨國公司簽署了具有雙向技術合作特點的合資合作協議,宣告我國汽車產業開始駛入技術輸出的新藍海。

第四,在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中國汽車在國際化方面依然走出了堅實的步伐。

儘管受到國際市場通脹和衰退的影響,今年的汽車出口依然成績斐然。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107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今年前10個月,汽車出口量爲392.2萬輛,同比增長59.7%,全年出口成爲世界第一已成定局。

更加重要的是,我國汽車出口呈現出量價齊升的態勢,單車價格2014年只有8.5萬元,2023年前三季度達到13.7萬元。出口地區也從發展中國家逐漸擴展到了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地區市場。

在加入WTO之初的2001年,我國汽車產業鏈出口金額僅有15.59億美元,佔比只有0.65%。今年前8個月,這個數字達到1219.93億美元,佔比提升至5.5%。

2023年已接近尾聲,對接下來的2024年,我們可以依然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作爲全球體量第二大的經濟體、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其超強的韌性已經得到了驗證。隨着各種穩經濟、促消費政策的作用逐漸顯現、消費信心的逐漸恢復,相信國內汽車市場將迎來新的上升空間。今年前10個月我國汽車銷量距離2018年巔峰時期(2808萬輛)相差僅400萬輛,全年有望創新高,希望明年能再創新高。

我相信,明年新能源車和出口都會繼續高增長,但增幅可能會收窄。在合資自主同價、油電同價之後,國內國外同價將是下一個趨勢。伴隨着出口量的持續增長,中國汽車走出去需要面對的地緣政治、貿易壁壘、供應鏈安全、成本壓力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也會更大。

我認爲,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續性商業模式的較量將逐漸成爲競爭的重點,新能源汽車得市不得利、智能駕駛不知如何賺錢的局面必須被扭轉。

總之,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仍在持續,競爭仍在持續,新機會仍在不斷出現,對於堅持長期主義的汽車企業來講,我們將張開雙臂擁抱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