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休閒城市——陝西漢中

漢中油菜花

漢中,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全市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

休閒特色

風光

古漢臺望江樓

古漢臺(已建成漢中博物館)、拜將壇(亦稱拜將臺)、飲馬池、漢中古城牆遺址明瑞王府遺址(已建成蓮花池公園)、虎頭橋遺址、濱江景觀帶與橋頭廣場含橋北廣場橋南廣場)、午子山、蘇景園陝南珍稀植物園、王富溝溶洞羣、興元湖公園、楠竹園、桔園景區(城固縣境內0、櫻桃溝西鄉縣境內)、聖水寺(南鄭縣境內)、小南海(南鄭縣境內)、南湖風景區(南鄭縣境內)、定軍山古戰場(勉縣境內)、勉縣溫泉(勉縣境內)

民俗

陝南民歌

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一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陝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爲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羣后,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後邊敲邊唱,以激勵幹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

全市各縣流行。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迴表演,形式多樣。有懸臺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體。陝南懸臺芯子社火尤爲著名,多層鋼架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

又稱“放花”。一般於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爲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沖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

陝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爲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唸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淒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漢臺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20世紀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漢調桄桄

又稱漢中梆子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陝西九大劇種之一,也是陝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爲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於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樸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醜、淨、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樸大方的性格特徵。

端公

本爲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後發展爲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爲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美食

漢中麪皮、菜豆腐、漿水面、粉皮、紅豆腐、罐罐茶、西鄉牛肉乾、漢中米糕饃、米糕饃、寧強王家核桃餅、鍋貼、臘汁肉、臘肉、黑米與黑米酒、石門麻辣豆瓣魚、漢中梆梆面、柿餅、麻辣雞、漢中板鴨、香油散子、油炸豆腐餃子、油茶、秦巴中華獼猴桃酒、蒸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