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建築技術 震驚美媒

2011年,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建築被評定爲「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取自騰訊新聞)

雖然建築物平移的技術最早發源於歐美地區,但現今大陸移位的建築數量,比國外的總數還多。現今不僅技術用於舊城區改造、道路拓寬,就連古蹟保護也要用上。去年湖北武漢市義勇消防聯合會的遷移,震驚美國媒體CNN,讓「中國移動」再次被炒熱。

2016年3月9日,武漢市中山大道的義勇消防聯合會,因整體平移90公尺,震驚美媒,用「他們真的是在『移動』建築」做標題,國外網友紛紛在下方留言、感嘆。

漢口義消聯合會始建於民國初年,爲三層樓洋樓建築。要移動前,地面先澆鑄6條平滑混凝土道,用極精準的水平校正,確保整棟樓可以一分一毫地慢慢滑動。

這棟建物「行走」的畫面,令國外網友表示,「太驚人了,房子就像模型在移動。」、「霍爾的移動城堡?」、「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也有人深感佩服「中國工程真是太偉大了。」

除了將「建築平移」技術用在舊城區改造、道路拓寬外,文物保護也會用此項技術,像是1993年被譽爲「最大建築物平移工程」的上海外灘天文臺、1998年的中國人壽大廈,以及2001年的劉長勝故居。

雖然建築物平移技術,國外早在1920年開始,以歐美國家居多。但現今大陸應用相關技術案例,卻遠超過國外總和,不只能從舊址遷到新址,就連橫縱移動、轉向,或是移動加轉向,都能夠完成。

除了文物平移外,大陸古蹟搬遷的技術,也十分成熟。原址於長江南岸的張飛廟,2002年爲避免被三峽大壩蓄水池淹沒,遷址到上游32公里處,雖然難度極高,卻僅花1年就完工。

更早在1997年,安徽黃山市的蔭餘堂,就被分拆成2700塊木結構、8500塊磚瓦、500塊石件,完整編號之後,運至美國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