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創音樂劇待解“男女題材失衡”

原創音樂劇《北京故事》將於6月19日-22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進行首輪五場演出。

近日,藉着彩排的契機,北京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了總導演郭震,他認爲中國原創音樂劇需要拓寬女性題材的寬廣度;同時,不要回避粉絲業內人士應該思考如何在保證藝術水準的前提下,盤活市場,讓觀衆願意花錢買票劇場

導演郭震

演員排練 《北京故事》

創作調整

突出北京的人情味兒和現代感

《北京故事》是郭震和團隊三年磨一劍的成果。2018年,製作人李蘭找到郭震,希望他能執導《北京故事》這個項目。拿到劇本後,女性的獨特視角一下子吸引了郭震。“目前國內的原創音樂劇,很少有以中年女性爲主,而這部劇所講的人物和故事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非常真實而有代表性。此外,劇本提供的浪漫文學底蘊和唯美詩意的歌詞,給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間。”

在郭震的腦海裡,舞臺不是一個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有生命的。舞臺的各個區域,甚至音樂、演唱、燈光、舞美這些元素就像一個個抽屜一樣,每個抽屜的功能不同,要把它們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幸運的是,郭震遇到的作曲和編劇給了他很大的空間,“我的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在他們眼裡都是合理的,我們在美學觀念上能達到一致,他們很尊重我,常常會配合我去修改和剪裁。這是最讓我欣慰的一點。”

這部劇是一部關於北京的劇,如何體現“北京”這個概念,郭震下了不少功夫。“北京是一個多元化的、包容、開放的城市,所以整部劇保留了京韻的文化以外,所展示的北京味兒是濃濃的人情味,大家互相關愛、彼此溫暖。此外,北京還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城市,這些都在角色的臺詞和演唱上有所體現。爲了突出北京的現代化氣息,舞臺的設計也運用了簡潔現代的柱狀設計,結合多媒體,通過虛實結合的舞美增加想象的空間。”

市場現狀

原創音樂劇需拓寬女性題材寬廣度

近年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反映都市女性成長的電視劇火爆熒屏,越來越多的人對女性的職場生活、情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而中國原創音樂劇市場中,關於女性題材,尤其是反映中年女性困惑的作品並不多。

在郭震看來,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是和諧社會的中流砥柱,相比男性,她們的付出一點都不少,甚至更多,因爲她們要關注孩子、教育、家庭、工作、生活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只是她們的付出不太容易被大家關注到,尤其在舞臺劇的作品中。

近年來,隨着電視節目聲入人心》的火爆,音樂劇市場以男性題材居多的局面恐怕仍要繼續。郭震認爲,“《聲入人心》這個節目推動了中國音樂劇的發展,無論是舞臺劇演員的社會地位,還是觀衆對於音樂劇種類的認知,都大大地提高了,通過《聲入人心》成名的人氣演員主演的音樂劇可以說是一票難求,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現象。但好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這樣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會有一些男女題材的失衡。”

音樂劇《北京故事》通過講述四位北京女性平凡而又五味雜陳的生活,傳達出了對當代中年女性羣體的關照,是一部對中年女性所面臨的職場、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困境進行了多維度展現的音樂劇。郭震認爲,“音樂劇需要不同的題材,尤其需要拓寬女性題材的寬廣度。人到中年以後,在很多事情上會有無力感,而這種無力感是你完全控制不了的。《北京故事》這部劇整體來說展現的就是中年女性的困頓,劇中最妙的一點是這些矛盾衝突暫時得到了解決,讓人們覺得生活是繼續的,美好也在繼續,但困難永遠都在,矛盾也永遠都在。劇中的女性不是臉譜化的,觀衆看完以後或多或少可以在這幾位女性身上看到一些身邊人的影子,或者是跟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產生共振和思考,這是很有趣的。我們的第一目標是讓觀衆覺得好聽好看,值回票價。第二個層面就是多少能帶來一些思考,我覺得這就夠了。”

從演員層面上來說,《北京故事》匯聚了王瑩林萍陳冠馥霍元圓等一批實力唱將,“她們早就是很資深的歌唱家了。這次合作,從音色的處理,到性格的塑造,大家都有很多探討,她們的配合度很高。” 郭震認爲,音樂劇跟話劇不同,話劇的情緒沒到,可以停頓兩秒,而音樂劇的音樂就在那裡,早一點晚一點都不行,而且需要演員百分百的爆發力,少一點兒情緒就不對。“所以音樂劇演員除了基本素養——唱、跳、演都要有以外,對他們迅速調動自己的表演狀態的要求挺高的。希望這次讓大家發現中國還是有很多好的音樂劇演員,尤其是很多優秀的女性音樂劇演員。”

觀察思考

業內人士要保持水準吸引觀衆進劇場

本科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專業的郭震雖然是音樂劇科班出身,但他的從業經歷不止於音樂劇領域,研究生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學給了他更多的舞蹈實踐機會。多年來,他先後在《跨界歌王》《女神的新衣》《bilibili最美的夜跨年晚會》等知名節目中擔任舞蹈總監。他會潛移默化地把音樂劇的表現手法融入到節目裡。“在演唱的過程中我會加入很多戲劇情境和表演空間給選手,得到了很好的嘗試。”

相比較知名節目的觀看量來說,音樂劇則是一個更爲小衆的市場。近年來,隨着《聲入人心》等音樂類節目的火爆,令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越來越爲大衆所關注。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聲入人心》帶動的可能大多是粉絲效應,能有多少觀衆因此轉化爲音樂劇的觀衆尚未可知。郭震則認爲《聲入人心》的成功對音樂劇行業來說是好事情,“起碼有人願意花錢買票看。我們沒必要去迴避知名度,觀衆在對一部劇沒有太多瞭解的情況下,一定是先衝着人去的。《聲入人心》最大的好處是推動了國民對音樂劇這三個字的認知,這已經非常不得了了。”

而說到粉絲,郭震也希望大家不要把粉絲妖魔化,“我們一說到粉絲就想到了不文明的觀劇行爲,但我在上海看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的時候看到的粉絲完全不一樣,他們非常有秩序地排隊箱子,換上漂亮的禮服觀劇,演出過程中也非常剋制,知道什麼時候該鼓掌,什麼時候該跟着唱,很有紀律,演出結束又很有禮貌地排隊去更衣室領箱子。如果能有這樣的粉絲,音樂劇市場怎麼能不好?” 郭震認爲,“不管觀衆是看偶像也好,還是喜歡音樂劇也好,先養成看音樂劇的習慣總是好的。作爲音樂劇從業者,我們要想着如何去盤活這個市場,如何在保持藝術水準和格調的基礎上讓觀衆願意花錢買票,走進劇場。市場自然會越來越好。”

文/記者 田婉婷

供圖/《北京故事》劇組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