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建築羣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彷如時空交錯

記者陳姿吟/綜合報導來到澳門旅行,除了世界第一的賭城,還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築羣,是絕對不容錯過,走在古城街道中彷彿時空交錯,想像前人在此繁華商旅面貌,感受歷史刻劃的真實痕跡。澳門位於華南沿岸,前臨南海,背靠珠江三角洲。全區範圍包括澳門半島以及氹仔、路環兩個離島,整個澳門都是丘陵地區,平地很少。澳門歷史城區在澳門半島上,且絕大部份位於半島的中部至南部一段狹長的地形內。澳門歷史城區(澳門歷史建築羣)在200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爲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以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鄭觀應故居)、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崗頂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民政總署大樓、仁慈堂大樓、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遺址)、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東望洋炮臺(包括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組成的歷史建築羣,是中國境內現存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也最集中的以西式建築遺產爲主、中西最具特色的建築共存的歷史建築羣,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傳教歷史最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年多來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傑出例子。澳門歷史建築羣最早創建於四百多年前,形式多樣,有中式的廟宇大宅,有西式的教堂、大樓、劇院、炮臺、燈塔。它們顯示了中國民間信仰在特殊歷史環境下的延續與變異,和以葡萄牙人爲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國的融合與演變,是西式宗教建築、軍事設施在中國境內最古老和完整的古蹟。它們見證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對話,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永不衰敗的生命力及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這些澳門歷史建築到今天依然延續着原有功能,成爲澳門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它們也是澳門的象徵,以其獨特的丰姿吸引着世界各地遊客前來澳門。媽閣廟媽閣廟是一座富中國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其內之「神山第一」殿,建於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是澳門最古老的文物建築。歷代不少名士、畫家、詩人,在遊覽媽閣廟後留下題詞或詩句,被刻於山間的石壁上,是研究澳門歷史及文化的重要資料。媽閣廟由一系列神殿組成,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物,建於不同時期,其中弘仁殿相傳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但整座媽閣廟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才初具規模。該廟雖是以天后信仰爲主,但廟內卻兼有觀音、土地、阿彌陀佛等等,充分體現了澳門地區獨特的民間神廟與佛寺禪林相容的特點。▲作爲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媽閣廟每年均吸引來自各地的遊人信衆前來祈福參拜。(圖/澳門旅遊局提供)港務局大樓港務局大樓又名摩囉兵營 (Quartel dos Mouros),是一座具印度風格的建築。大樓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建成,當年8月投入使用,是警察廳印度人組成的衛戍隊的營房;摩囉是對印度人的俗稱。目前該棟建築爲澳門港務局辦公樓。鄭家大屋鄭家大屋代表着清末院落式風格的富商大宅,約建於1881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協助父親興建的祖屋。在這裡,他於1894年寫成其代表作《盛世危言》。該書以富強救國爲主題,對維新變法運動、孫中山、毛澤東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屋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建築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聖若瑟修院及聖堂聖若瑟修院約創辦於1728年(清雍正六年),兩百多年來培訓了數百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爲澳門以至中國內地的傳教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與聖若瑟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興建,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 因此本地華人稱它爲「三巴仔」。伯多祿五世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俗稱崗頂劇院,具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圓形觀衆席前後佈置了前廳及舞臺,兩側是可供休息的長廊,長廊上設有樓梯直達二樓月牙形的觀衆席。該劇院於1860年(清咸豐十年)由澳門葡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劇院落成後,成爲澳門葡人的大會堂,凡遇慶典集會,皆在此舉行。劇場可供演劇及音樂演奏用,也曾用作放映電影,故又名馬蛟戲院、澳門戲院。民政總署大樓民政總署大樓前身是中國的議事亭。議事亭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爲中國官員來澳會見葡人頭目,處理在澳葡人事務、傳達朝廷政令之地。後澳葡當局購買了議事亭地段及其後方的華人住宅,於1784年建成葡萄牙風格的市政廳。改建後的市政廳建築極富南歐浪漫色彩白色牆身、墨綠色的門窗,加上由花崗石線腳劃分的立面,給人一種莊重平和的感覺。

仁慈堂仁慈堂於1569年(明隆慶三年)由澳門教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辦,專責葡人慈善救濟事務。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8世紀中葉,立面線條最初極爲簡潔,19世紀末根據新古典主義的表現方式加建現有立面之拱廊部分,建築整體除花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裝飾線豐富,依然給人一種安靜高雅感覺。▲澳門仁慈堂(圖/記者陳世昌攝)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學院附屬聖母昇天教堂的前壁遺址。聖保祿學院由天主教耶穌會士創辦,至1594年升格成大學,爲遠東地區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聖母昇天教堂始建於1602年,至1637-1640年間才竣工。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於1835年被大火燒燬,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份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後,這裡便成爲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的建築由花崗石建成,整個牆壁是巴洛克式,但一些設計或雕刻,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如「聖母踏龍頭」、「念死者無爲罪」等中文字樣以及象徵日本傳統的菊花圓形等圖案,使這座中西合壁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別樹一格。▲大三巴牌坊牆壁是巴洛克式,但卻有着東方色彩,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圖/澳門旅遊局提供)大三巴哪吒廟大三巴哪吒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1901年,廟內供奉哪吒。哪吒是一位神話人物,從十七世紀後期開始受澳門民間供奉,是澳門本地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信仰。哪吒廟與周圍建築相比,像一個建築小品,它不和舊城牆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墩厚和雄偉,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體現其輕巧別緻的形像。舊城牆遺址舊城牆位於聖保祿教堂遺址左側,鄰近哪吒廟,爲夯土建成的牆體,夯土主要是用泥沙,細石,稻草再摻合蠔殼粉逐層壓實而成。歷史上,澳葡當局曾多次在澳門建築城牆,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之前。從1632年的澳門城市圖可以看到,整個澳門城除西部內港外,北部、東部及南部均建有城牆。現存的舊城牆遺址正是當時所建之部分。大炮臺大炮臺創建於1617年,至1626年建成,是當年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共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大炮臺一直爲軍事禁區,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裡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直至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臺,1966年氣象臺遷入後開放爲遊覽區。東望洋炮臺(連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東望洋炮臺位於澳門半島最高峰松山之巔,俯瞰整個半島,於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 落成,呈不規則多邊形。該炮臺一直被列爲軍事禁區,到1976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 該炮臺才被闢爲旅遊點。炮臺裡的聖母雪地殿教堂約有三百多年曆史,其內壁畫上的聖經故事和人物,運用了中國繪畫的技法,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東望洋燈塔建成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次年落成,是中國沿海最古老的燈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亦爲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位於澳門半島最高處的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俯瞰整個半島。(圖/澳門旅遊局提供)【澳門旅遊資訊】●人口:約59萬人口●氣候: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的10月至12月氣候最爲穩定●簽證:訪澳旅客均須持有簽證或入境許可,持有中華民國護照者,可免簽證於澳門停留最多30天;非免辦簽證國家者,可至澳門機場辦理落地簽證。●時差:與臺灣無時差●匯率:1元臺幣約爲3.7422澳門幣 ▼區域地圖

顯示詳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