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圓明園?國家文物局:慎重論證

近日,國家文物局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時稱,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國家文物局表示,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未來將用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昔日盛景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圓明園遺址的考古、保護與展示利用工作。2000年批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2010年將圓明園遺址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批覆《圓明園遺址考古工作規劃(2014-2020年度)》。“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推進大宮門紫碧山房、如園、舍衛城等遺址考古發掘,以及重要節點本體保護、遺址展示、環境整治等方面工作,有效改善了圓明園遺址的整體風貌充分發揮了圓明園遺址的國恥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做好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一步發揮教育、宣傳和展示功能,不斷提升圓明園的展示利用水平。同時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強圓明園文化價值傳播,採用數字化等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昔日盛景,並結合考古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公衆考古活動,宣傳、普及圓明園遺址核心價值內涵,正確認識圓明園遺址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事實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充分發揮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遺產展示窗口作用。

保留歷史記憶 遺蹟修復要“修舊如舊”

其實,不只是圓明園,漫漫歷史長河,留下了衆多承載着人類文明的文化遺產。歲月變遷,它們或被風化雨蝕、或被人爲破壞,開展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對於文化遺產的修復,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曾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是文物保護的國際共識。”“修舊如舊”就是指在修復之後最大程度地恢復文化遺產原初的狀態,使其可以真實地展示歷史原貌

中國是“吳哥古蹟保護國際行動”最早的參與者之一。吳哥古蹟建築大多由石塊建造而成,由於年代久遠,損毀或者丟失的石構件非常多。爲了不改變文物原狀,我國工作人員根據史料找到了上千年前吳哥古蹟建造時的採石區域,發現了和文物本身材質相同的石頭,修復過程中新增配的石材比例也嚴格控制在15%以內。

“修舊如舊”原則也被廣泛用於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中。佛山祖廟、東華里歷史街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簡氏別墅、文會裡嫁娶屋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嶺南天地雲集了22處文物保護單位,城市發展過程中,嶺南天地採取修舊如舊的改造模式,讓大量嶺南特色建築得以保留,整體街區也保留了傳統風貌和歷史記憶。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追古溯昔,人類將歷史的記憶鑲嵌於磚瓦之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做到“修舊如舊”,就是尊重文物本身以及它所連帶的歷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提升展示利用水平 “開”遺址公園之“生面

如何讓豐富的文物資源轉化爲大衆喜聞樂見的展覽交流也是遺址公園面臨的課題。展示並不是單純地“擺”和“放”,而是需要把學術的東西通俗化、知識的東西趣味化、複雜的東西簡明化。爲此,國內許多遺址公園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表現方法,通過不同形式把遺址的故事“說”給觀衆聽。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公園結合漢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觀策劃推出了漢闕迎賓、海昏遺韻、瑗璧禮天、靈湖夕照金堤漫步虯龍潛野、��墩懷古、西門望月、都城探幽鄱湖觀鳥十大景觀,串聯成園區文化遊覽路線;遺址公園內的海昏侯博物館則利用人工智能現代科技手段,真實還原漢代社會風貌、生活習俗等,讓遊客與文物零距離接觸。

位於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也積極擁抱新技術。國慶假期,遺址公園引入AR導覽眼鏡,戴上這款眼鏡對部分指定文物展品進行掃描,便可瞭解展品背後的故事。在觀看刻鳥立高臺玉璧時,會看到裡面的小鳥活靈活現地從玉璧中飛出。這種體驗讓觀衆感受更爲直觀、深刻和有趣,不僅給遊覽者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而且還擁有了更具吸引力的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

遺址公園是世界認知和了解中國的窗口,提升遺址公園的展示利用水平,不僅可以對遺址原貌進行直觀呈現,讓觀衆領略其擁有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藝術審美等基礎價值,更能將深度的文化內涵闡釋爲觀衆看得清、聽得懂的生動故事,向世界展現全面、真實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