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水》:藝術表達與歷史邏輯和諧統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週年,如何運用電視藝術來表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考驗着電視工作者的創作才華史觀。在這重要的歷史節點,應時代召喚,繼電視劇《覺醒年代》之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製作播出的《中流擊水》接踵而至,將中國共產黨苦難而輝煌的歷史延展到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中山艦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直至井岡山會師,旗幟鮮明地追求藝術表達與歷史邏輯的和諧統一,力求完整準確、形象生動地塑造好重要歷史人物形象。

《中流擊水》是對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和歷史侷限進行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全面反映,可謂是繼承了《史記》的“互現法”。因爲如果只看到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作爲民族覺醒的先鋒爲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殫精竭慮而創造的偉大歷史功績,而忽視電視劇《中流擊水》中陳獨秀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的嚴重右傾錯誤,一味退讓,那麼這樣的陳獨秀其人是不完整的。可以說,《中流擊水》與《覺醒年代》等影視作品,體現了主創者兼容幷包的正確歷史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對於當下受衆的審美鑑賞水平是一次涵養和提升,對於受衆樹立辯證的歷史觀也是一次洗禮與鍛造。

其次,從敘事創新上看,《中流擊水》還應用了伏脈的敘事手法,做到了我們常說的“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至草蛇灰線空谷傳聲(出自《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石頭記》)”。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恢宏歷史的每一部電視劇由於觀照對象有側重,一些歷史背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自然各有詳略。《中流擊水》講述的“五四運動”時期遠在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等人發起營救運動,就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在北京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等重要歷史事件形成“有隱有見、有正有閏”的主次之別,使觀衆能在領略英雄羣體各自美學意象中完成對整體歷史事件的把握。《中流擊水》選擇了以毛澤東爲主視點,重點聚焦於共產黨早期幾位成員身上,同時兼顧次要人物,由此形成縱橫交錯的敘事網絡,衆多人物互相呼應。更爲重要的是,《中流擊水》還試圖尋找宏大敘事與個體關注的“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辯證平衡,並由此傳遞出更加動人的藝術張力感染力。無論是年輕的周恩來去法蘭西留學前與鄧穎超不捨惜別,還是毛澤東和何叔衡的宿舍談話,或是身處獄中的陳獨秀對兒子的告誡與教誨,都是個人生命火花的細節展現。歷史邏輯這一“存在物”與個體生命火花的理想之光的藝術表達,在此時完成了和諧統一。

當然,這種藝術表達與歷史邏輯的和諧統一還運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營造。《中流擊水》中的紅船作爲核心意象,完成了整部劇的建構與連接。劇中的紅船首先是實體的,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劇中對這一幕的藝術表達體現了主創者高超的意象設置技巧:南湖浩渺煙波之上,停泊着一艘畫舫,船並不大,船艙中十幾位青年圍坐,神情堅毅、鬥志昂揚,透過窗門所見是漫天的彩霞和初升的太陽,劇中人何叔衡發出感慨:“今日所見,天也年輕,水也年輕,船也年輕,人也年輕。”苦難的中國在此時迎來了新生的中國共產黨,一羣年輕人因爲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青年人臉上洋溢的笑容與遠處的彩霞交相輝映。而在船頭,時年28歲的毛澤東暢想着下一個28年後的中國是什麼景象,並留下了“凡中國之工人都有工做,中國之農民都有地種,中國四萬萬同胞,人人皆是國家之主人,誰也不會再喊肚子餓”樸素而偉大的願望。這種願望與建黨的初心和使命相符合,使這一英雄羣體的個人理想向政黨宗旨躍升。

作爲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歷史節點的電視劇作品,《中流擊水》堅持了人民英雄史觀。《中流擊水》中,毛澤東在江西萍鄉安源煤礦考察時,鼓勵路礦工人建立工人俱樂部,並在14歲的礦難工人“小油燈墳頭撐開油布傘爲他遮風擋雨。正是這些“小油燈”們,將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燒爲燎原之勢。至此,《中流擊水》主創者的藝術表達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邏輯,完成了令人信服的和諧統一。

(作者:仲呈祥系著名文藝評論家、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金堯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