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有望在限期內達協議 劉遵義:未必滿意「但都能接受」

▲劉遵義。(圖/CFP,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美貿易談判在上週暫時告一段落。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經濟學家劉遵義表示,相信在3月2日「90天休戰」限期前,兩國可望達成「雖不完全滿意,但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不過,他強調,中美經濟及科技競爭將長期存在,並會時有摩擦

劉遵義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指出,「中國有很大空間擴大進口美國商品,尤其是美國未曾對華出口的新產品,例如阿拉斯加的液化天然氣。對美國而言,這對GDP及就業有直接及即時的幫助;對中國而言,多用天然氣,減少燒煤也符合改善空氣污染、防止氣候變化政策。」

中國近年在農產品方面上產能遠追不上需求,「那倒不如讓美國去養,省卻麻煩」。他說,「擴大進口美國農產品,是在不減少國內原本供應基礎上進行的,對中國農民不會造成影響」,因此「中國承諾擴大進口美國產品,是滿足中國自身需求增加的『雙贏方案,並不算是單方面讓步」。

劉遵義坦言,中國過去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做得不完善,但這需要過程,現在中國也追求創新,在全球頒發的專利數目已超越美國,位佔第一,「這意味着中國也想其他國家保護其專利,因爲保護知識產權已不只是保護外企的利益,也是保護自己,應該一視同仁。」

他強調,中國政府在2014年設立全國性知識產權法院,但最初的罰款並不高,只有1000元人民幣,「現在則加到150萬美元,數目不少,開始起到阻嚇作用。」

劉遵義預測,中美下階段談判將觸及「中國結構性改革議題,但沒有那麼悲觀,雙方是「可以解決的。」他同時認爲,中美最大的紛爭網絡竊盜」也是可以解決的,因爲駭客是違法行爲,美方若有證據可以提出,就用法律解決。

貿易戰始終會結束,因爲貿易戰是『雙輸』的」。他預測,3月2日前雙方「怎樣也會有個結果,未必雙方都好滿意,但雙方都能接受」,也不排除美方到時仍有很多抱怨和投訴,但「得些好意應收手」,美方應該會暫時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