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博弈 百年未有之變局

(圖/達志影像

美國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晚於也遠遜於蘇聯;從思想啓迪、組織建黨政治運動,到外交選邊、經濟計劃、國防建軍,百年來,美國遠遠抵不過「蘇俄在中國」。

清朝末年,美國尚非世界首霸,對於遠在東方的中華民族,與西方列強及日本在華畫分勢力範圍相較,堪稱特殊。或基於國力有限,在國際政治上倡導「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均分在華利益機會均等,但維護主權領土完整。或源於良善憧憬,從傳教士興辦登州、東吳、燕京、聖約翰等大學,到首先歸還超索之「庚子賠款」,選送青少年留美,設立「清華學堂」。

當年,美國以黑紅二色定爲東吳大學法學院校旗,曰:黑色爲鐵,紅色爲血,中國非鐵不足以自立,非血不足以自強。如今,共產中國已成世界第二,使得自1921年「華盛頓會議」以降,美國霸權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

中國共產黨的「延安時期」,由新聞記者史諾1937年出版的《紅星耀中國》,讓美國各界獲得第一印象。由小羅斯福總統1944年派出的「美軍觀察組」,開啓雙方首次的官方接觸。自此之後,美國對華政策歷經多次關鍵性轉折,卻也始終緊緊地與「美國利益」相扣。

國民政府在內戰節節失利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態度搖擺不定。毛澤東決定一面倒向蘇聯,以及派遣志願軍「抗美援朝」,結束了華府的觀望。華府與臺北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同時,美國與中共也在日內瓦華沙開展了斷斷續續的「大使級會談」。

冷戰中期,同感於蘇聯威脅,季辛吉尼克森乒乓外交啓動「關係正常化」,標誌了前副國務卿佐立克所稱:美國對中政策,不採圍堵而是將中國拉進國際秩序與規範。美國在1980年代同時對海峽兩岸軍售的景象,被「六四天安門事件」終結;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改革開放不變,雖然經歷「最惠國貿易待遇」爭議,中共還是進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蘇聯在30年前正式解體,對於中國共產黨是深刻的存亡教訓。「反和平演變」、「清除精神污染」、「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軍隊國家化」讓中共在美國的戰略意圖下,成功地維繫住「一黨專政」不變質。

民族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愛國主義共構的「北京共識」,由「一帶一路」與「中國製造2025」勾勒出的國際經貿戰略部署,由「孔子學院」帶動的「中國熱」,由南海人工島礁建設引發的擴張疑慮,由修改憲法國家主席任期制喚醒對中共政改的期待,終於讓美國重新思考對中戰略。知名中國研究專家沈大偉筆下所稱之「美麗帝國主義者」,唱不出「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共產中國與美國形成了邁向「修昔底陷阱」的勢頭。無論是川普總統以強勢快打,來干擾中共的前進速度,或是拜登總統試圖以鍛鍊強本與拉幫結派,來維持美國的領先距離,美中長期戰略爭霸態勢已成。

中美在政治外交、經貿金融、科技產能、以及軍事佈局的全球競爭,自然是事實。我們要探索的是:兩強爭霸之癥結究竟是在於意識形態與價值規範,民主與專制互不相容;抑或是中國快速崛起,與美國頓然覺醒所必不可免的戰略對峙。

美國曾一再公開宣稱,歡迎一個和平、強大的中國,卻沒有明講,是否無法容忍一個政治體制不被改造的中國。川普政府從彭斯副總統到蓬佩奧國務卿,明白試圖分割「中共」與「中國」尚不得要領;拜登總統的「民主國家大聯盟」可能也是一種遺緒傳承。

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以「長城」概念,體現出「守勢」的發展歷程。當前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已可稱「國富軍強」,中美百年戰略博弈,還要看中國是否選擇成爲「移動的長城」。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