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前氣氛緊張 電動車反補貼調查是重大障礙

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中歐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左)與歐盟理事會主席密契爾(右)將在電動車補貼問題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針鋒相對。(圖/路透)

將於12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會前氛圍相當緊張,主要在於歐洲即將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幾十年來,全球汽車行業一直由歐洲、日本和美國製造商主導,而今中國已超越傳統汽車製造大國成爲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國。由於次歐盟指責中國政府對電動車製造商實施鉅額補貼政策,使得電動車貿易一躍成爲中歐關係最爲棘手的議題。

《德國之聲》報導說,如今的中國電動車正如20年前中國的冰箱、吹風機和洗衣機一樣席捲全球。過去幾十年全球汽車行業一直由歐洲、日本和美國製造商主導,現在正一一被中國超越。根據中國的統計數據,2023 年上半年,中國出口了50多萬輛電動汽車,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60%。

報導指出,與當年的家電一樣,如今的中國電動車在各地暢銷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低價」。歐盟委員會認爲中國電動車如此便宜是因爲接受了中國政府鉅額補貼,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這種情況正在扭曲歐盟的電動車市場,她也因此宣佈針對補貼問題展開調查。

馮德萊恩將於 12 月 7 日前往北京舉行歐中峰會,歐盟理事會主席密契爾(Charles Michel)將一起出席會議。這將是歐中高層領導人4年來首次圍坐在一張桌子旁直接對話,屆時雙方將在中國電動汽車補貼調查上針鋒相對。

畢馬威(KPMG)諮詢公司表示,目前有 26 家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計劃在 2025年前進入德國市場,如果中國汽車數量減少了,意味着德國輸出到中國的汽車數量也會受影響,這必然的結果。

報導說,中國在電動汽車競賽中的有利地位來之不易,其中涉及貿易和工程技術,甚至涉及政治問題。上海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教授馮曉指出,制度性競爭和價值觀差異是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和歐洲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推動力量,但也是競爭對手。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中歐貿易額接近8500億美元,比中美貿易額6900億美元大得多。2019年歐盟就將中國定義爲「合作伙伴」、「經濟競爭對手」和「制度性競爭對手」,而歐洲的新自信從其反對中國政府補貼的行動中可見一斑。義大利帕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Pavia)政治學教授貝科夫斯基說,「在地緣政治方面,歐盟不一定是最強大的行動者。而在貿易和投資政策方面,歐盟委員會卻頗具影響力,可以自視爲一個大國」。

2021年歐盟委員會暫時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批准程序,起因是中國的新疆維吾爾族問題引發外交分歧,雙方互相制裁。今年中歐峰會前,中方丟出和緩的外交辭令,中歐關係能否解凍仍有待觀察。顯而易見的是,雙方的核心利益之間存在緊張關係,因爲貿易和政治確實無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