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歐基金首批加入“基金業投教聯盟” 用長期陪伴提升基民獲得感)
3月17日,“2023中國基金業投教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證券報》牽頭組建的基金業投教聯盟(以下簡稱“投教聯盟”)正式成立,中歐基金作爲首批聯盟成員加入。論壇同期還發行了由《中國證券報》聯合中歐基金等各家基金公司共同撰寫的《中國基金投資者獲得感洞察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
作爲實現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基金行業承載着幫助超7億投資者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重任,如何提高基民獲得感成爲行業廣泛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在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看來,提升基民“獲得感”,需要基金公司、投資顧問、渠道等多方共同協作努力。“基金公司應該加強與投資顧問方和渠道方的合作,投資顧問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客戶最實際的需求,渠道方則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客戶畫像。只有與各方加強合作,我們才能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竇玉明在論壇上表示。
據悉,本次投教聯盟的成立,旨在聯合媒體、基金公司、銷售機構以及投顧機構,以專業理性的態度不斷產出高質量的投教內容,普及基金知識、傳播正確的投資理念,提升基民獲得感,爲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作出應有的貢獻。
值得關注的是,當天發佈的《報告》基於詳實的數據分析和理論基礎,深刻剖析了基金行業在滿足投資者獲得感中的短板和不足,並展現了機構對提升投資者獲得感的積極探索和嘗試,爲基金行業與投資者利益共進步、同提升的美好藍圖提供了路徑指引。
《報告》指出,提高投資者獲得感,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我國基金投資者數量衆多、受教育程度不均衡、對淨值化產品瞭解較少等因素,是造成“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重要成因之一,也直接影響了基民獲得感。投資者教育能有效幫助投資者正確認識市場、改善投資者行爲偏差、理性參與交易、提升投資體驗,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途徑。
立足長期視野,投資者教育對基民的影響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投資者的決策行爲上。《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隨着投教工作的持續深入,投資者持有單隻公募基金的平均時間越來越長,能夠“管住手”、“拿得住”基金;越來越多投資者懂得“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逐漸選擇持有不同類型的基金進行資產分散配置;此外,定投用戶數量和人均定投金額均出現了顯著增長,證明投資者選擇更聰明的“定投策略”的意願在不斷提高。這些良好變化均顯示出投教工作對投資者的決策行爲提供了切實有益的幫助。
作爲深耕投教工作的基金公司之一,中歐基金始終致力於以“長期主義”精神開展投教陪伴工作,通過打造投資者教育基地、推出副品牌“中歐陪伴+”等一系列投教活動,用創新易懂的投教方式,在售前、中、後各個觸點裡幫助投資者學習知識、防範風險。在公募基金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中,中歐基金將繼續爲推進基金投教事業貢獻力量,促進行業長遠發展。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觀點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亦不作爲任何法律文件。基金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