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臺企如何融入大陸雙循環(王勇)

雖然中國經濟成長受到疫情封控與供應鏈中斷影響而下滑,但汽車製造業在全球市場卻逆勢而上屢創佳績。圖爲最大出口品牌特斯拉電動汽車。(圖/新華社)

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內需消費與服務業比重增大是經濟結構演進的必然趨勢。2020年以來,面對全球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國內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空前肆虐破壞,大陸克服疫情和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年召開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情形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爲大陸臺資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基於此,通過推動臺企積極把握大陸經濟發展新脈動,充分參與和深度融入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融入大陸產業鏈、供應鏈,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實現臺企在大陸更好地融入與發展。

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

2019年,中國大陸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2020年,中國大陸人均GDP增加至10484美元,居世界第63位,較2019年的第69位上升5位。按照2019年聯合國最新統計標準,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屬於初級發達國家。人均GDP在2.5萬—3.99萬美元之間的國家(地區)爲中等發達國家(地區)。由此,中國大陸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深水區,而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大陸就必須深挖內需潛力,實現從外向型經濟向內需增長型經濟轉型。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目前的製造業增加值已佔世界的28%,是當今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已擁有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工業體系優勢。此外,2020年,中國大陸GDP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達1015986億元。出口貿易額達17.93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已下降至17.65%。由此,社會生產必然要更多地用於滿足國內發展需要。而且,伴隨着未來中國大陸出口佔GDP比重進一步降低,經濟向以國內大循環爲主轉變呈必然趨勢。在此情形下,2020年5月1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經濟社會領域專家意見時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出全面戰略部署。

總體而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涵蓋國內和國際兩大範疇,涉及需求側與供給側兩個維度。首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目前,中國大陸已擁有全球最完整和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同時還擁有4億多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羣體以及規模巨大和需求多樣的國內消費市場。與此同時,伴隨着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急需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全球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強,加之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大爆發導致全球生產網絡遭受巨大沖擊與破壞,對中國大陸在全球生產供應鏈中的原有地位造成極大挑戰。由此,中國大陸急需通過提高國內需求規模、增強國內需求質量和擴大國內需求多樣性來彌補因外部需求週期性和結構性疲軟而對中國大陸宏觀經濟形成的衝擊。由此,爲了構建更加完善且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及促進國際大循環,中國大陸亟需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而保障生產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其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爲動態雙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始終根據中國大陸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而不斷改進和完善。2015年,中國大陸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其中暢通即指「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至此,國民經濟循環從空間上進一步擴展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再者,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凸顯爲國內國際雙循環間的聯繫與互動。

具體而言:一方面,國內大循環須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中,進而推動國際大循環發展。原因在於:國內需求增加不僅可以提高國內供給能力,也可以擴大進口,而進口規模擴大又進一步爲擴大出口創造條件,最終推動國際大循環。另一方面,國際大循環爲國內大循環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動力。原因在於:國際大循環可以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進而擴大內需。大部分國內生產投資由國際大循環拉動。而且技術含量較高的國際大循環通過學習效應、溢出效應和示範效應等提高國內供給能力,進而擴大國內需求多樣性和提高需求質量,推動國內大循環。第三方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立足於中國大陸基本國情和所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提出的前瞻性全局戰略部署。當前,中國大陸產業結構基本完善,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投資規模亦趨於飽和,與此同時,以消費爲主導的內需結構已基本成形,由此,構建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基礎。

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爲臺企在大陸深度融入帶來新發展機遇

(一)新型消費需求擴容增效趨於強勁推動臺企逐步融入大陸數字經濟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整體呈上升態勢,已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由此,提高全社會消費規模是擴大內需的前提條件,能明顯促進大陸經濟增長。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促進新型消費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努力培育並壯大市場各類新型消費業態模式,積極促進線上、線下消費加速融合,鼓勵並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完善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各類消費服務保障能力」。在此政策推動下,大陸將鼓勵在養老、旅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費,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優化,進而實現新型消費需求擴容增效。與此同時,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大陸已逐漸轉型升級步入數字經濟,衍生出大量新型業務模式。例如,近年來大陸市場孕育出的美團外賣、抖音、快手、直播帶貨、小紅書、滴滴等數字經濟,已深刻影響着民衆的生活習慣。而且,金融科技業已形成產業化發展。在此情形下,將爲同處於新消費需求風口的臺資中小企業提供快速搶佔大陸數字經濟市場並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發展契機。

(二)新基建投資推動科技型中小臺企瞄準大陸行業「痛點」開展技術創新

當前,大陸已步入智慧經濟時代,由此正推動開展不同於傳統的「鐵公基」式基礎建設方面投資的新一輪基建投資。新基建投資主要根據最新科學技術,賦能至社會各行各業,從而實現全社會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最終建立完善的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同傳統的基建相比,新基建側重促進產業高端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技術支持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基礎設施。此外,新基建的內涵還隨着科技以及產業的發展而不斷外延。在大陸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新基建投資不斷擴大過程中,將爲大陸科技型中小臺資企業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其中,在企業轉型升級以及降本增效過程中需要大規模科技應用,由此將推動大陸科技型中小臺企瞄準製造業、金融業等行業的「痛點」而開展技術創新。

(三)技術創新應用力度加強推動臺資小微金融企業在大陸快速發展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經濟內循環成爲大陸發展主軸。與此同時,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正不斷加大對大陸的技術封鎖,致使大陸目前很難通過正規技術貿易直接獲取國外先進的技術。由此,近期大陸將面臨更多來自國外的科技競爭與衝突。例如:美國自2020年以來不斷升級針對以華爲爲主的大陸新興高科技企業的制裁,限制臺積電、聯發科等臺灣地區企業向華爲公司供應芯片,從而對華爲手機的發展造成較大程度的負面影響。在此情形下,加快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全面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刻不容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立足於技術領先的基礎之上,要求大陸必須集中投資於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技術攻關上,例如芯片技術的自主研發及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研發等。與此同時,必須加大對產學研一體化的支持力度、加快技術成果的市場化應用。由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陸臺資企業將進一步大規模推進技術創新的應用力度,同時,將對大陸各行業產生深刻影響。其中,技術創新推動商業銀行將以技術爲主導的金融運行提升爲主導行爲,將更加積極地支持大陸科技創新型中小臺企的發展。具體而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陸的商業銀行向科技創新型臺企提供的產品將更加豐富,對其運營的風險把控更加完善,同時,藉助大數據可以對這些中小臺企進行精準營銷,藉助物聯網可以實現對這些中小臺企的動產融資等。基於此,隨着新技術在大陸商業銀行的大規模應用,商業銀行可以實現對在大陸臺資中小企業貸款的批量化、批發化,臺資小微金融企業也將隨之實現快速發展。

(四)供應鏈經濟內核化推動大陸臺資中小企業依附於核心大企業發展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經濟內循環爲主體,要求各經濟要素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處於週期良性運轉中,並保持規模穩定上升,經濟才能不斷增長。由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要基於供應鏈、產業鏈之中的各環節能保持環環相扣,實現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無障礙流通。2020年9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發佈《關於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成爲大陸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爲供應鏈金融的規範、發展和創新奠定政策框架和制度基礎。基於此,近期大陸將更加重視國內市場供應鏈、產業鏈的發展,有助於推動大陸臺資中小企業通過依附於核心大型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通過藉助核心大企業的信用優勢而獲得信用擔保,進而獲得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從而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和生存能力,積極融入大陸供應鏈經濟。

三、大陸臺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臺企在大陸投資經營存在的原有內在「軟肋」仍未得以改善

首先,臺企在大陸投資經營仍存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發展「瓶頸」。目前,大陸臺企尤其是中小微臺企在人力、財力等方面規範不足,使得大陸當地銀行無法真實識別這些臺企的經營風險和盈利情況,導致這些臺企存在「融資難」的緊迫問題。同時,大陸中小微臺企獲得毛利少,又沒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擔保品,從而不能滿足其資金需求,需要增加更高的融資額度,使得這些臺企還面臨「融資貴」的現實難題。而且,一些有迫切融資需求的大陸臺企,由於其財稅制度不夠完善,而無法及時受益於融資優惠政策。其次,大陸臺企總體創新不足,產品更新換代遲緩或長期代工生產而受制於人,智能製造應用不多,營銷模式長年不變。由此,面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激烈市場競爭,部分大陸臺企發展乃至生存都面臨困境。

(二)從事傳統落後產業的中小型臺企被淘汰率將加劇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陸已經明確提出未來將會擴大對新基建方面的投資,即通過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集中攻關,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逐漸提高對新能源、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的消費需求。在此大趨勢下,一部分處於傳統低端製造業行業的大陸中小臺企將面臨逐漸被市場淘汰的挑戰。

(三)出口型中小臺企將面臨發生斷單與斷鏈的風險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不以經濟外循環作爲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將加劇與大陸對抗,從而存在大陸與這些西方國家雙邊經濟「脫鉤」的可能。在此極端情況下,一旦大陸與這些西方國家經濟發生脫鉤,大陸貿易總額短期會驟降5000多億美元,數以萬計的出口型中小企業將會面臨倒閉,在產業鏈方面會受到較大程度衝擊。由此,「斷鏈」對大陸出口型中小臺企的影響極大,會造成這些臺企的訂單減少、用工受到波動、企業資產週轉困難、原材料等供應不穩定、銷售受影響,進而導致產品積壓以及成本上升等困難,長此以往,這些中小型臺企的供應鏈將發生中斷,大量的處於供應鏈中的出口型中小臺企將可能面臨倒閉潮。

(四)脫離供應鏈的中小臺企將經營困難

在大陸投資經營的臺企所處的不同行業領域供應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規劃、採購、生產、庫存管理、物流運輸、消費以及IT技術等各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大量的中小型臺企參與,這些中小臺企依附於所處行業領域的核心企業並與該企業建立起穩定的業務聯繫。若部分傳統中小臺企不積極參與所處行業領域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仍推崇傳統的「單打獨鬥型」的業務模式,即只通過企業生產產品,然後僱傭大量銷售人員,進行市場推廣,僅將產品賣出去即可,不考慮與行業核心企業建立穩定的業務聯繫並融入其生態系統,這樣將很難在新形勢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發展。

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動臺企在大陸深度融入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惠臺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落細

首先,當前要繼續努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爲臺企在大陸投資經營發展創造健康環境。應開展防控「進企業、進協會、進基地、進社區」,應協調金融機構爲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大陸臺企提供應急信貸扶持,幫助這些臺企度過疫情之下的經營艱困時期。其次,要出臺更加具體的舉措以增加惠臺政策落實的着力點。近期應主要幫助緩解疫情下大陸臺企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涵蓋用地、用電、用氣、用工、重大項目、新基建建設、拓展市場、稅費減免、上市支持、外匯管理便利化、中小企業發展、金融服務支持、技改項目支持、提供優質服務等多個領域,出臺推進重點臺資項目發展的政策措施。再者,應繼續大力幫扶和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人才來大陸創業發展。應在臺企創業發展空間和行業選擇方面加以有針對性扶持和指導,通過設立臺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臺胞臺企服務專窗,積極幫助來大陸創業的臺青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應對在大陸的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國家備案衆創空間自用和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臺灣青年創業在孵對像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費。對其向臺灣青年創業在孵對像提供孵化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引導入駐創業基地的臺灣青年創設涉及文化創意、文化旅遊、跨境電子商務、生物科技、物聯網、互聯網應用、產品設計等新興行業的企業,以推動大陸臺資企業整體實現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應繼續支持臺胞在大陸取得醫師、律師、建築工程師等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積極參與大陸的社區治理和鄉村振興。此外,爲幫助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爭取更多電商政策支持,可組織面向臺青的電商直播培訓,設立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直播中心,作爲兩岸青年直播創業的孵化器,從「引導」、「扶持」、「培優」三方面入手,爲在大陸創業就業的臺青提供開拓內銷市場、實現產業升級的新路徑。由此,推動臺青在大陸實現由創業到融入的發展新業態。第四方面,通過加強平臺建設激發大陸臺企的創新動能。可不斷拓展已有「臺商大講堂」的功能定位,把「臺商大講堂」打造成爲服務檯企和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平臺。與此同時,通過舉辦「臺商大講堂」,圍繞臺企發展中的難點問題,邀請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政策解讀和專業答疑,從而幫助中小型大陸臺企解決產品技術研發瓶頸,提升其抗風險能力,助力這些臺企拓寬產品技術研發渠道。第五方面,拓展更多渠道深入宣傳「惠臺31條」、「惠臺26條」、「惠臺11條」等各項惠臺政策,幫助大陸臺企切實享受政策紅利。可通過積極藉助「政策說明會」平臺,舉辦「惠臺政策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有關部門組成惠臺政策宣講團。通過在臺企、臺商協會等集中宣講、發放宣傳品、媒體報導宣傳、開展實地調研和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向大陸臺企面對面解釋惠臺政策,幫助臺企抓商機,儘快融入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產業供應鏈體系。

(二)加強對大陸臺企的分類指導以助力其找準發展方向和定位

首先,協助在大陸投資的傳統制造業臺企加速改造升級,引導其適時切入大陸新一輪新興產業鏈,爲其拓展境內外市場和鼓勵其實現「外銷轉內銷」提供助力。2020年11月,大陸與其他亞太14國正式簽署和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有利於大陸擴大出口市場空間,減少對美依賴,推動大陸相關產業更充分地參與市場競爭,提升大陸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同時,有利於促進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配置和互聯互通,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RCEP生效後,任何一家域外企業只要在15個成員國中的任何一方投資,都將在RCEP成員國市場內暢通無阻,從而獲得成倍增長的市場與空間。基於此,可引導來大陸投資的傳統制造業臺企藉助RCEP共同參與全球競爭合作而實現互利共贏,在更高的發展平臺上實現產業升級再造。

爲此,一方面,可推出臺資外貿企業增強動能獎補政策,支持重點臺資企業爭取訂單,擴大外貿規模,對進出口增幅達到和超過一定規模的臺資企業,按照進出口完成情況,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應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舉辦外貿企業線上沙龍以解讀最新信用保險政策,幫助臺資外貿企業保出口、保訂單。鼓勵臺企發展線上經濟,創新臺企境外參展模式,探索實體展會與網上虛擬展會相結合的電商模式,通過開展線上供採對接以助力大陸臺企赴海外參展。另一方面,應多措並舉幫助大陸臺企擴大內銷,積極支持大陸重點臺資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與此同時,支持大陸臺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利用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政策優勢,引導企業實施出口轉內銷,打開銷路以應對國際疫情對大陸臺企的外貿造成的衝擊。此外,持續推動大陸臺企發展跨境電商模式,利用大陸電商平臺優勢開展內銷,積極開展線上營銷推廣,進而拓寬對接內需市場的渠道。第三方面,支持大陸臺企積極參與新基建。近期應着力推動5G相關臺資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積極研究相關項目進口設備免稅額度延期等相關議題。與此同時,RCEP生效後,大陸的落後產能將加速外移,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獲得加速發展。由此,可推動大陸臺企藉助自身優勢切入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供應鏈,找準自身定位,順勢在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上佔有一席之地。

其次,指導在大陸投資經營的臺灣地區金融機構可通過更加靈活和個性化方式參與大陸市場。在RCEP金融服務附件中首次引入新金融服務、自律組織、金融信息轉移和處理等規則,同時就金融監管透明度做出高水平承諾,代表了大陸金融領域開放的最高承諾水平。由此,在大陸投資的臺灣地區金融機構亦可從中獲益。目前,大陸對銀行、保險、證券、公募基金等領域均放開臺資持股比例上限,並大幅放開業務資質。基於此,可推動在大陸投資的臺灣地區金融機構與大陸金融機構通過標準與制度接軌,共建金融服務平臺,爲大陸臺資物流、貿易、製造業企業提供便利化和低成本金融服務。同時,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造涉及物流、貿易、產業等多元化服務,進一步探索平臺公司市場化發展路徑。此外,還可推動兩岸金融機構共同探索在數字貨幣背景下,建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及離岸市場的新思路。

再者,隨着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陸電子商務已由消費互聯網演進至產業互聯網,從本土拓展到全球市場,從跨境電商演進至數字貿易時代,已有越來越多的代工廠及外貿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全球貿易。同時,RCEP中的電子商務章節也明確規定,將推動成員國之間持續累積數字貿易共識,構建共通行業標準,推動數字貿易全球化。在此情形下,可推動大陸臺企加強與大陸相關機構和企業的基礎性數字服務產業合作,在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雲計算、5G網絡服務、跨境金融、跨境電商、區塊鏈等領域深化合作及拓展平臺。同時,可引導臺企參與數字貿易規則制定,制定適合兩岸的統一行業標準及規範,從而接軌RCEP,與大陸企業共享區域及全球化成果,直接參與建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三)靈活運用多種金融手段解決大陸臺企融資難題

一方面,通過打造特色金融產品爲大陸臺企提供優惠融資服務。可創新推出「陸臺融」金融產品,並將該項金融產品納入大陸綜合風險統一管理,與該產品進行合作的銀行可在放大不高於10倍的金額範圍內開展授信業務,由此緩解臺企特別是中小微大陸臺企的融資難題。另一方面,通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來滿足不同大陸臺企差異化金融需求。大陸的相關金融機構可推出類似「興業貸」的金融產品,使申請該項貸款的大陸臺企可享受到優惠利率,最低可享受當期人民幣貸款基礎利率(LPR)。幫助大陸臺企用足用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的惠臺政策紅利,爲大陸臺企辦理雙向借放款備案,可有效降低臺企在經營發展中的融資成本,爲企業達能達效提供助力。第三方面,以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爲主導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爲大陸臺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注入新動力。一是創新科技信貸品種,綜合運用貸款、貿易融資等產品,滿足處於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科技型大陸臺企的資金需求。二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探索完善監管體系,完善新型銀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創業板市場和科技創新板吸引優質大陸臺企上市。三是結合數字技術、電子商務平臺和消費金融,推動大陸臺企向數字經濟轉型。同時,探索建立健全服務於臺企的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第四方面,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爲大陸臺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撐。一是要提高對服務於臺企經營的金融監管的透明度和法制化,完善金融風險防範、預警、處置和責任追究制度,從而更有效防範和化解來大陸投資臺企在運營中可能面臨的「三角債」問題。二是要積極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實現對服務於大陸臺企的金融監管「全覆蓋」,規範金融創新,助力臺企在大陸投資經營。第五方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大陸臺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一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全生命週期循環融資體系,創新服務於大陸臺企投資經營的組合融資模式。二是加快大陸銀行系統合法數字貨幣研發和支付安全保障試點,繼續探索資本項目開放的路徑,進一步擴大服務於大陸臺企投資經營的跨境資本流動自由化,拓寬其跨境資本流動範圍,推進與臺企投資經營相關的信用信息市場和信用評級規範化發展。

(四)鼓勵支持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臺青提升「在地化」融入度

首先,爲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臺青提供與內資企業同等的待遇和支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陸將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善內需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爲此,應鼓勵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臺青主要立足於大陸內需市場開展產品升級研發,對於獲得的專利技術、科技成果在行業內領先並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的,給予適當獎勵。對於生產節能環保產品的臺商、臺青在政府採購活動中給予同等優先待遇。對於臺商、臺青開展節能降耗的項目投資予以支持,凡投資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的項目與產品,以及採用資源綜合利用工藝和技術的,享受與內資企業同等的待遇和支持。與此同時,鼓勵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與大陸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品研發機構,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同時,對於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與當地高校合作申請的產學合作科技重大項目,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擇優予以支持。在此基礎上,扶持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臺資企業,依託大陸內需市場建立起自有品牌、拓展內銷渠道、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由代工生產向自有品牌轉型升級,從而不斷提升臺企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在大陸市場的「在地化」融入度。

其次,推動臺商、臺青來大陸投資創業與當地產業技術標準銜接。鼓勵設立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臺青參加的地區行業組織,處理臺商、臺青來大陸投資創業與當地產業技術標準銜接的具體問題。對於已適合當地產業技術標準的臺商、臺青,行業組織可以通過召開會議、研討會、論壇等形式爲推動臺商、臺青融入當地產業技術標準營造共識。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加強臺商、臺青與制定當地產業技術標準的部門之間的合作,通過技術聯盟方式,實現臺商、臺青與當地共同開發相關產業技術,進而確立較爲一致的產業技術標準。

再者,增強來大陸投資創業的臺商在當地產業鏈的「嵌入性」。推動來大陸投資的臺商依託所在的臺商投資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有的對外產銷、信息資源共享及融資等渠道。積極向其他RCEP成員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資源開發領域投資、製造業投資,從而推動來大陸投資臺商加快形成以大陸內需市場爲依託,向RCEP及「一帶一路」市場推進的兩岸供應鏈新格局十,從而促進來大陸投資臺商深度參與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進兩岸融合加速發展。

(五)推動大陸臺企與陸企開展多種形式合作以共享優勢資源和國內外市場

一方面,通過搭建「政府牽線、企業合作、共尋市場」平臺,推動外銷型大陸臺企與當地本土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努力開闢一條「產業鏈條互補、技術合作共享」的新路,推動大陸臺企加快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推動大陸臺企與陸企構建企業戰略聯盟。企業戰略聯盟是兩個或多家企業之間,在保持各自獨立性的前提下成立的資源互補共享、共同實現某目標的合作關係。大陸臺企與陸企之間的互補性較強,在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爲應對大陸內需市場和外部市場其他外資企業的競爭,大陸臺企與陸企可選擇建立戰略聯盟,企業間圍繞關鍵共性技術,通過資源共享和人員交流合作等推動核心技術優化創新組合。第三方面,引導大陸臺企與陸企搭建兩岸產業策略聯盟。兩岸產業策略聯盟主要由陸臺行業協會牽頭,帶動行業內的相關大陸臺企與陸企加入,通過組建聯合實驗室、設立產業孵化器和產業基金等方式推動兩岸產業技術合作。該產業策略聯盟以科技中介、科技招商、成果轉化及兩岸新興科技產業合作爲主軸,彌補政府機構在市場化服務方面的不足,融合產權交易、創業資本、中介服務等市場要素,整合更多資源。

與此同時,在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陸臺企依託此產業策略聯盟與陸企展開多方位、多產業領域的技術交流合作,開展專業領域項目對接與技術合作。第四方面,大陸臺企通過股權收購深化與陸企在金融業和製造業等領域的技術合作。在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全社會消費規模提升已成爲擴大大陸內需的前提和帶動大陸近期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同時,大陸臺企的技術創新應用力度提高將推動以技術爲主導的金融運行上升爲兩岸金融企業合作的主導行爲。由此,兩岸以金融業爲主導的服務業合作將得以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更多大陸臺資銀行將以直接股東的身份入股大陸的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與此同時,大陸臺資ICT企業、金融機構還將進一步與當地先進製造業企業聯合成立合資消費金融企業,基於此,推動開展兩岸消費金融合作。(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秘書長)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