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長助理保繼剛:提倡旅遊與環境的共生

背景介紹:2010世界旅遊全球主會場慶典在中國廣州隆重舉行。爲進一步推動國際旅遊合作與交流,大力倡導人與自然、旅遊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由世界旅遊組織國家旅遊局、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東省旅遊局、本站、中山大學承辦的“旅遊、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高峰對話”於9月27日在廣州市隆重召開。“高峰對話”是2010世界旅遊日全球主會場慶典暨中國廣東旅遊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世界旅遊組織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山大學校長助理保繼剛先生在本次“高峰對話”期間出席並作了主旨演講。

世界旅遊組織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山大學校長助理保繼剛先生演講

保繼剛演講原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首先請允許我用恩格斯的一段話開始我的發言。他曾經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自然界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最初確定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出任預料的後果,常常把最初的勝利又抵消了。

實踐證明恩格斯的判斷非常準確。

當我們把時間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對自然界的破壞就已經開始顯現,並自此不斷加劇。毀林開荒,過渡伐木,森林和草地遭到嚴重破壞,並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大大高於自然的喪失速度。

特別是18世紀以來,人類由農業文明跨入工業文明,伴隨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急劇增加,加上環境污染,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更加嚴重的破壞,並以驚人的速度減少。20世紀以來,全世界3800多種哺乳動物中已經消失了110個種亞種,9000多種鳥類中已經消失了139個種和39個亞種,而且還有大量動植物的珍惜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據科學家估計,現在每天至少要滅絕3個物種。

這些數據並非危言聳聽。可以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功利的態度對待自然界,把自然界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源泉,其結果是能源急劇減少,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暑報告,2008年全球共發生321次較大自然災害,2009年發生245起自然災害。而2010年也並非平安年,哪些毀滅性的大災害仍然在我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海地裡氏的7.3級地震,美國田納西州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國西南地區大面積乾旱,中國甘肅玉樹特大泥石流,巴基斯坦大洪水,可以說,人化自然也必然會轉化爲人的異己力量反過來危害人類的生存發展,目前全球面臨的生態危機就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因此,人類解決生態危機的正確途徑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制定相一致的短期與長遠目標,既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能危機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人類對自然承諾與回饋,更是我們對人類自己的則甚與義務。

在衆多的人類利用自然的活動中,旅遊業以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而成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同時旅遊業也成爲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區域經濟、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發展途徑之一。

總結而言,旅遊與環境存在着三種相互關係

第一,獨立關係,旅遊和環境保護各自發展,互相沒有交互與干擾,保護獨立,這種情況一般不會持續臺長時間,隨着旅遊大規模發展,環境將因此產生深刻變化。

第二,共生關係,旅遊與環境保護相互支持,彼此受益,環境特徵和條件保存得越接近原生狀態就越好,而且良好的環境也給旅遊者提供了遊覽內容。

第三,衝突關係,當旅遊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時,旅遊與環境就會發生衝突。在某些情況下,旅遊與環境的衝突關係會刺激和促進旅遊目的地採取措施,以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

在這三種關係中,我們要提倡也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是旅遊與環境的共生關係,這是因爲:首先,在缺乏良好環境的地方基本沒有旅遊,環境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若要取得成功和保持持久發展,需要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和歷史遺存進行保護,保護旅遊資源也是對潛在旅遊業的投資。

其次,理性的旅遊間接或直接地促進環境保護。一方面旅遊業的收益預期刺激大家的環境保護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旅遊收入將直接或間接地用於資源與環境保護即使在一些欠發達國家與地區,也不乏旅遊促進環境保護的景點案例坦桑尼亞1961年獨立後,世界上很多專家估計在沒有歐洲的控制之下,非洲野生動物將受到璀璨。今天看來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相反,坦桑尼亞和其他非洲國家的國家公園數量大大增加了。因爲當地政府逐漸認識到,發展旅遊可以賺取外匯,可以發展經濟,而發展旅遊必須保護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特別是要保護好野生動物。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東非和南非已建立了20.72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這是世界上庇護野生動物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旅遊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我用三個簡短的例子進行說明。

案例1:新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廣東丹霞山

位於廣東的丹霞山2004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批准爲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又被列爲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在廣東丹霞山進行的一項旅遊對植被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旅遊區的植被由於旅遊開發而受到保護,基本保持和穩定了原生森林羣落的正向演潛;然而,非遊覽區植被遭受砍伐破壞,原生植被幾乎復存,非旅遊區的植被的物種受到30%—70%的破壞。

案例2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1982年,經過國家林業部批准,湖南張家界成爲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旅遊業也因此迅速發展,在近三十年的旅遊發展中,公園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1969.9萬人,實現門票銷售收入28億元,實現累積旅遊總收入106億元,上繳稅費18億元,實現社會就業近2萬人。與此同時,公園加強對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啓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在景區建立了20多塊固定檢測樣地科學研究旅遊活動對植物、大氣、水體、石英砂岩峰林等生態指標的影響;運用科技手段,指導公園杉木演替方式的選擇;對公園公益林生物量的演化方向及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系統檢測,使公園內成片的原始次生林中保存有如珙桐、隱性、紅豆杉、鵝掌楸、石峰溪谷間生活着有如靈貓、娃娃魚、紅腹角錐等珍禽異獸,使公園成爲一座巨大的生物寶庫和天然氧吧,被稱爲“自然博物館和天然植物園”。

案例3:北迴歸線上的綠寶石——廣東省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56年鼎湖山成爲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79年又成爲我國第一批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保護區,成爲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和研究基地。因地球上北迴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乾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譽爲“北迴歸線上的綠寶石”。鼎湖山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根據鼎湖山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植被保護狀況、人文景觀分佈等將旅遊區劃分爲核心自然保護區和旅遊開放區。在覈心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鼎湖山特殊、珍惜的動植物資源。開展僅供科學研究的觀測活動,在旅遊開發區,主要以滿足民衆旅遊休閒、生態觀光的目的,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56種,其中珍惜瀕危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3種,以鼎湖山爲原生地的植物有30種,鳥類178種,獸類38種,其中國家保護動物15種,被譽爲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和“活的自然博物館”。

以上案例表明,以丹霞山、張家界、鼎湖山等爲代表的旅遊區通過旅遊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又通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來發展旅遊產業、保護生態環境和當地文化,從而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因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總之,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人類對自然好點,自然就會更好地回報人類。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部分地區由於旅遊開發部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它們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原因:

1、旅遊性破壞。遊客在旅遊過程中的不當行爲,如採摘、刻畫、踐踏等行爲對生物生態環境的破壞。

2、經營型破壞。經營管理者經營不當對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如資源處理方式不當、排污處理不到位等原因。

3、開發性破壞。開發者的逐利行爲採取的掠奪式開發造成資源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如砍伐樹木,開山闢石等。

對於第一、二種破壞,我們要加強引導與教育,對於第三種破壞,我們要完善法律規範,堅決杜絕。

但無論如何,“兩害相權取其小,兩利相權取其大”,旅遊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總體上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利遠遠大於弊”。

我們相信人類再利用自然方面一定能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讓我們爲旅遊,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而不懈努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