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 東吳 暨南 血脈一線牽

大學簡介

大學簡介

大學簡介

兩岸中山大學不僅校名相同,校訓都是國父親筆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連校歌幾乎都一樣。

中山大學是1924年國父孫中山合併三校改組而成,初名國立廣東大學,後爲紀念國父而改名中山大學。政府遷臺後於1980年覆校

國父題校訓兩岸中山淵源

兩岸中山大學淵源極深,不僅校名相同,校訓都是國父親筆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相同,連校歌幾乎都一樣,高雄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說,兩校學術交流早在1997年就開始了。

例如兩校中文系已辦了10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今年是第11屆;去年兩校也舉辦首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

目前高雄中山大學已是5年500億頂尖學校,晶體光電科技海洋科學、微奈米分析技術、電子商務與科技創新等是強勢學科廣州中山大學則是廣東兩所985大學之一(另一所是華南理工大學)。

東吳蘇州英文校名露玄機

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東吳大學,英文校名Soochow University,爲何與中文毫無關係?原來,這是東吳大學早年在大陸建校時的正式英文校名,Soochow即蘇州,而東吳是三國時代蘇州的古地名

東吳大學於1900年在江蘇蘇州由基督教監理會創建,是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西制大學,1908年英文校名改爲Soochow University蘇州大學

1949年之後兩岸分治,1952年大陸「全國院系調整」,其實也就是中共建政後的大學「大搬風」,把當時的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和其他2校合併,1982年定名爲蘇州大學,成爲江蘇省屬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也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臺灣的東吳大學,則是國民政府遷臺後,在校友奔走下,1951年先是在臺北市漢口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共有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獲准先成立東吳大學法學院,並附設外國語文系,成爲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之後覓得校地,1961年全校由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覆校過程艱辛坎坷。

遷到外雙溪後,東吳大學開始快速發展,致力於拓展國際及大陸學術交流,國內各地校友會系友會及校友總會亦相繼成立,1990年代後更與同源的蘇州大學常有交流。2000年,東吳大學與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年。

民國時期的東吳大學以其法學院優秀而聞名於中國,目前東吳大學已成爲臺灣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法政是傳統強項,東吳法學院被認爲是臺灣最好的法學院之一。

兩岸暨大華僑最高學府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1906年,清朝在南京創立暨南學堂,是爲暨南大學前身,設校宗旨就是提升僑教文化。

1949年8月,暨大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合併;同年12月,國民政府遷臺,中共遂於1958年在廣州重建「暨南大學」,臺灣暨南大學遲至1995年纔在南投重建,座落埔里通往日月潭的路上。

暨南大學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兩岸皆然,廣州暨大至今有全球134個國家地區、20多萬名學生,包括港澳臺。截至今年3月,該校學生4.2萬人,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籍生1.2萬人,是目前大陸境外生最多的大學,211工程綜合大學,直屬於大陸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臺灣暨大較晚覆校,目前學生僅約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