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助臺保育海草

國立中山大學海資系助理教授劉商隱2018年12月至斯里蘭卡Gulf of Mannar沿岸採集海草。(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資源學系與與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海洋學合作,發現全世界第一例「鹽草屬(genus Halophila)」海草種間雜交,未來有助於臺灣推動的海草研究保護區設置。(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劉商隱與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海洋學系合組研究團隊,透過分子鑑種,率先發現全世界第一例「鹽草屬(genus Halophila)」海草種間雜交,獲國際期刊「PeerJ」刊登。研究成果未來可提供臺灣澎湖高美香山及七股溼地設置海草保護區參考。

海草牀除具有防止海岸侵蝕、生物棲地與育幼功能,更提供鄰近海洋生態系不可或缺的碳源,是海洋中重要的固碳者,有「藍碳」之稱。近年來,因氣候變遷人爲干擾,全球海草牀覆蓋率正以每年7%的速率逐年減少。

劉商隱表示,過去30年間所發表的海草多樣性研究國際論文屈指可數,中山團隊2018至2020間共赴斯國進行兩次採集,發現一新記錄種與兩種可能新種,顯示過去斯國鹽草屬的多樣性被嚴重低估,且卵葉鹽草與大葉鹽草種間有頻繁的雜交。近幾年斯里蘭卡海草覆蓋率因污染等人爲因素急速下降,且種類組成與過去有顯著改變,造成丰度較低的海草有地區性滅絕的可能性

劉商隱強調,臺灣有紀錄的海草爲12種,但臺灣海草牀缺乏全面性與長期監測研究,近年來臺灣海草牀覆蓋率也明顯下降,2014年東沙海草牀曾發生大量死亡至今尚未恢復,臺灣須儘早加強監測研究並設置保護區並進行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