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虛擬通貨無法取代法定貨幣 楊金龍再提7大缺失堅守立場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圖/記者賴亭羽攝)

記者賴亭羽/臺北報導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7)日在「金融科技生態系高峰論壇指出,虛擬貨幣具有七大缺失,因此不能取代現有貨幣、也無法獲得市場的普遍信任

楊金龍提到,虛擬通貨迄今仍面臨七大問題,包含:一、貨幣供應量無法調節:因虛擬通貨之供給量是依循事先決定的協定(protocol)而來,無法依市場需求,有彈性調整供給;二、價格波動大:價格不穩定導致無法做爲廣被接受的支付工具,但易成爲投機炒作標的

三、效率低:虛擬通貨在雙方交易後,須經特定時間被包區塊再經礦工驗證,導致系統每秒能處理之交易筆數非常有限,若市場交易量大,將造成壅塞並導致使用者的交易費用暴增;此外,新增之區塊亦有可能被否認,即所謂的軟分叉(soft fork),不僅耗時,且不具清算最終性的運作機制就不具效率。

四、耗能:虛擬通貨挖礦過程耗電,據估計約爲瑞士全國用電量,此與貨幣演進過程旨在節省資源浪費降低成本發展,完全背道而馳。

五、硬分叉(hard fork)導致虛擬通貨貶值(debasement):由開發者複製比特幣的軟體後,加入一些新的特性或調整演算參數,再以新名稱及新形式釋出,即可獲益。楊金龍提到,此種硬分叉如同1618年代德國硬幣剪邊(clipping)」的翻版,當時德國爆發多年戰爭政府對硬幣剪邊籌措財源民衆隨之羣起效尤,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最後在失去對貨幣之信心下,導致貨幣大幅貶值,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及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

六、無求償管道:虛擬通貨採去中心化發行,並非任何發行人機構負債,亦沒有任何主管單位支持,若面臨網路攻擊或受到51%電腦運算力之惡意礦工把持使系統癱瘓時,持有人損失將求償無門。

以及最後,虛擬通貨易被不法人士利用:除虛擬通貨交易平臺被駭及虛擬通貨相關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外,虛擬通貨易被用於洗錢(money laundering)、資恐(terrorist financing)、逃稅、規避管制用途,皆會打擊民衆對虛擬貨幣的信任。

楊金龍強調,虛擬通貨所營造的信任機制,有賴於良善的網路參與者掌控大多數電腦運算力,且每個使用者皆須遵循虛擬通貨的協定;一旦有心人士控制半數以上電腦運算力,即可惡意操控整個系統;若市場失去信任,虛擬通貨可能一文不值,因此虛擬通貨尚難以取代中心化機構之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