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別亂花臺灣人民的救命錢

社論

財政部公佈去年全年稅收,較預算編列短徵400億元,但支出暴增,其中「紓困」就用掉4000億,政府舉債金額創近年新高。展望今年,新冠疫情威脅可能捲土重來,但去年政府過分浪費,無謂的支出已導致今年預算空間的壓縮,若疫情逆轉,政府應變的財務能力令人憂心。

經濟成長 紓困未花在刀口

財政部統計全年稅收爲2兆3804億元,較前年減少3.6%,全年實徵淨額佔全年預算數爲98.3%,較預算數短徵405億元。稅收短徵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表現與企業經營受衝擊所致,營所稅較前一年大減1700多億元,其他貨物稅關稅也都減少。不過,短徵數字已較去年8月財政部預期的超過千億元好很多,主要原因是股市熱絡,證交稅收高達1500億元。

但去年支出相當驚人。爲因應疫情,政府編列的紓困預算不斷增加,從「紓困1.0」到最後的「紓困3.0」,紓困預算超過4000億元,先前編列總預算時,蔡政府曾因原先編列的109年總預算收支平衡,宣傳自己是「最重財政紀律」的政府,但實際上,這個收支平衡的預算,只是把許多支出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罷了。

即使不論突然冒出、立即讓平衡預算破功的紓困預算,去年7月立法院通過另外一筆龐大的特別預算:51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二階段經費,還有2400億元的新式戰機採購的特別預算。今年行政院提出的(110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草案,是一個赤字預算,政府財務失衡問題顯然將更惡化。

去年爲因應疫情而增加特別預算支出,確實有其必要,在經濟因突發因素而頓挫之際,以預算力挺經濟與民衆生活,是政府份內所該爲的事。但去年紓困方案中卻夾帶太多無謂的支出與浪費,例如齊頭式對所有民宿業者發放津貼,結果迎來「報復性旅遊」,主要觀光風景區一房一宿難求;再如企業的紓困補貼,其規定堂堂臺塑集團都能請領數十億元,雖然臺塑並未請領,願意把資源留給有需求的企業,但其規定之寬鬆與不合理由此可見。

事實上,臺灣去年因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與出口衰退,在很短時間內就過去,除國際觀光相關產業外,國內旅遊、消費、對外出口、工業生產等幾乎都恢復正常呈正成長,全年經濟成長率亦維持正成長,那筆龐大、全額以舉債借來的紓困金,並未花在刀口上,不少錢都白花了。

去年的浪費,將影響今年的財政規畫原本預期疫苗上市後,將可逐漸脫離疫情的威脅,但一來接種率達到可以產生羣體免疫,仍需相當時日;二來臺灣在取得疫苗上是「已落人後」;三來,更現實與嚴重的是,近來全球各地疫情再起,臺灣因部桃園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事件情勢可能惡化,一旦惡化恐難避免實施普篩。去年政府在紓困時,如能謹慎掌控支出,現在就不必爲了經費因素而對普篩遲疑。

預留預算 爲風險作好防備

依照全球各大經濟智庫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無疑是反彈式的復甦,去年全球衰退約4%,今年可望成長5%;美國去年衰退約3%、今年預估可成長4%,大陸去年成長2%左右,今年更被預測可成長8%左右,因此大部分人都認爲今年經濟會比去年好很多。

不過,這不是理所當然、更非必然結果,因爲還是有風險與不確定存在,最明顯的當然是從去年底到今天,各國又紛紛爆發新一波嚴重的疫情,還有此起彼落的病毒突變種,萬一出現有疫苗無法有效抑制時,其後果會非常嚴重。

去年臺灣確實防疫表現突出,經濟表現也不差,未來是否能持續,還有賴政府正確的政策與與民衆的憂患意識,絕非「理所當然」。政府應持盈保泰,多多預留預算空間以對疫情與經濟可能的變化作防備。遺憾的是外界看到的政府,除了繼續亂撒錢、到處要建「高鐵延伸」、「新科學園區」外,也表露自滿之情,聽不下諍言、甚至動輒把不合官方喜好的言論假消息、移送法辦。去年臺灣因戒慎恐懼創佳績,今年萬勿因自滿浪費而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