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當心財富分配惡化的灰犀牛

中國時報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1991年後首次公開的國富統計,2021年最富裕1/5家庭平均擁有資產淨值爲5133萬元新臺幣,最窮1/5家庭平均則只有77萬元,兩者差異倍數高達66.9倍,明顯較30年前的16.8倍惡化。但除了主計總處以打預防針方式,宣稱幾個先進國家都比臺灣更糟以外,政府相關部門都未對此提出任何對策。若政府持續短視近利,眼中只有選票,卻無視財富分配惡化的「灰犀牛」,除了將使社會付出顯著代價以外,執政黨也將因「新貧階級」反彈而付出沉痛的政治代價。

中產階級在消失的警訊

一般觀察一國的「所得分配」有兩種指標,一是某年度家庭「收入」的分佈狀況,二是年度家庭的「財產」分佈狀況。在1990年代以前,房地產和證券資產的影響力較低,專家相對重視年度的家庭收入所得分配。而臺灣因1950年前後的「土地改革」成功,農民收入大增,加上各種產業快速且平均發展,就業機會公平,使得所得分配的收入指標在1970年代末期名列全球前5名,成爲「成長和公平」兼具的世界典範,不斷寫入經濟學的典籍之中。

然而,1990年代之後,金融證券、不動產等資產的重要性遽增,其擁有者的資產增加速度加快,加上產業愈來愈不均衡發展,使得中產階級快速消失,所得分配惡化。臺灣因地小人稠,又因戰爭風險保留大量農用土地,讓土地相關的不動產價值增加較他國更快,大量資金不斷涌入不動產,但土地相關稅制又謹慎保守,讓「漲價多半歸私」,致使擁有不動產之家庭和企業資產不斷快速累積,乃至於30年間的五分位家庭財產差異倍數竟由17倍成長爲驚人的67倍。

主計總處說,2021年底衡量家庭財富分配不均程度的「吉尼係數」爲0.606,低於澳洲、英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先進國家。但主計總處沒有說的是,這些先進國家嚴重的財富不均指數,是由百年以上的發展而來,其民衆不見得會感受到明顯的惡化;但臺灣卻是在短短30多年來急速惡化而成,對民衆造成的痛苦絕對是刻骨銘心的;更可能因未能適時擁入不動產或證券而痛恨社會不公造成心理不平衡,對社會形成的風險顯然會高於先進國家。

相對剝奪感上升的風險

尤有甚者,這些先進國家雖然「財富」不均度高於臺灣,但在家庭「收入」的不均度(吉尼係數),除澳洲(34.3)和臺灣類似(34.2),其他各國的最新數據(2020年左右)都優於臺灣(日本32.9、英國32.6、德國31.7、法國31.7),而且一般先進國家幾乎都在優化之中,臺灣卻是在持續惡化;過幾年後再看,臺灣的數據可能更糟。此外,這些先進國家的「所得重分配」政策都強過臺灣許多,包括政府課徵的所得稅和加值稅都超高,提供給低收入戶的各種補貼也都強過臺灣,臺灣中低收入者正在快速上升的「相對剝奪感」,是主計總處一句話就能漠視的嗎?

何況1991年時,臺灣家庭財富不均的吉尼係數爲0.47,仍低於國際間認定「高度風險」的0.5;目前的0.61,在全球排名是極爲遜色的117名,而且已遠高於「高度風險」,難怪大量年輕人或直接在臺灣搞詐騙,或是到東南亞冒險參加詐騙集團,或直接躺平當「月光族」或「啃老族」,政府能裝聾作啞讓主計總處用一句話交差了事?特別是,最低收入的1/5家庭,財產淨值只有77萬元,「無恆產者無恆心」,政府難道不擔心這數百萬戶的高風險家庭會釀生什麼社會問題?

不要以爲所得或財富分配惡化不像缺電一樣會隨時產生停電危機,所以可以慢慢拖着,不必迅速提出有效方案面對。分配不均的「灰犀牛」已在眼前奔撞而來,而且會愈來愈快而猛,有可能在2026年的地方選舉和2028年大選產生巨大的政治效應,執政黨務必要高度重視,視之爲最大危機處理,纔可能渡過難關,也才能爲臺灣經濟的穩定發展找出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