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福山說的民粹 就是蔡政府寫照

長風基金會15日在臺北主辦「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講座,邀請史丹佛大學資深研究員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圖)及中研院院士朱雲漢以「中美爭鋒及其影響」爲題演講。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6年4月15日

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應長風基金會邀請來臺,分享他對右翼民粹風潮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衰落的看法。福山曾撰寫《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一書,認爲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可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但近年西方國家歷經右翼民粹風潮衝擊,福山修正了他的部分看法,包括對大陸體制效能的若干肯定。福山的修正與改變,值得民粹當道、同時把民主奉爲不可挑戰最高信念的臺灣好好思量。

何謂「民粹」?其實是一個頗難定義的詞彙。福山認爲民粹的特質不只一種,其一是,政策在短時間內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但無法持續;其二是反制度運動,認爲制度是被少數菁英操縱、把持,與一般人民爲敵。第三個特色則是對領袖的崇拜,例如過去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毛澤東這樣的領袖:「只有我纔可以解決社會的問題」。

民粹可能會有以上一個或多個特性的綜合,但重點則是「民粹主義的政治人物利用他們在民主上的合法性來破壞法治媒體自由及央行的獨立等民主體制,讓未來的選舉無法在真正公平的情況下進行。」注意到了嗎?這幾乎就是臺灣目前的寫照。

民主政治,原本是希望藉由政黨之間互相的競爭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制衡和輿論監督,使政府權力有規範、行政有效能。其根柢是自由選舉,選舉能夠「選賢」則有賴於健全的輿論環境,當選者施政的效能來自人民的授權,努力施政的誘因則在下一次選舉勝選的壓力。

但是這樣的一個政治機制,在民粹主義氛圍下,逐漸出現失靈現象。福山以川普爲例,他上臺之後,號召支持者與制度對抗,企圖摧毀建制力量、公然批評特定媒體制造「假新聞」,拒絕賦予媒體「第四權」的角色與功能,企圖削弱反對者的監督與制衡力量。福山點出的現象,在蔡英文上臺後,都可以找到同樣的影子。

大體,民粹風潮興起來自人民對民主效能失落的憤怒。民主機制下,制衡力量強大,沒有獨大的領導人,當國家面臨困難,政策方向出現分裂,推動政策就變得極爲困難。美國參議院少數黨只要在100個總席次中掌握40席,就可以用冗長髮言(filibuster)的手段否決掉重大政策。華爾街金融風暴後,美國行政效能更形低落,選民對民主失望,期待一個「能做事」的領袖,這是川普能夠贏得選民支持的原因。但美國製度力量強大,川普仍然受到制度的約束,上臺後乃頻頻走髮夾彎,改變政策。

福山對民粹主義的觀察,套用在臺灣也極爲相似。歷經扁政府朝小野大的困局,及馬政府因府會關係不睦,造成令不出政院及國會議事癱瘓,新政府上臺後,爲了集中權力、削減制衡力量,對於法治的破壞、言論自由的控制,措施層出不窮。

這些措施包括:被提名監察委員陳師孟,表示要用監察權「掃除司法敗類」,彈劾審判結果與其立場不同的法官,這已是赤裸裸地干涉司法,讓民進黨成爲法官心中的小警總;《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不僅在程序上未審先判,也讓執政黨可以管控在野黨的財務流向。這種「在野黨用錢要經過執政黨審覈」的荒謬,嚴重破壞政黨競爭的公平性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的「財團法人法」草案,把手伸進民間的財團法人,形同強奪民產;而其推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以縣市首長的黨派作爲分配資源的依據,拿政府預算作執政黨競選時綁資源之用。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發現,臺灣「民主法治」的基礎正在動搖。

然而,在民粹的旋風中上臺,也會在民粹的旋風中下臺。民進黨政府當知,民主運作所依賴的雙翼選票及制度,缺一不可,擁抱選票卻破壞制度的民主不是民主,不可能長久。

這一點可以從蔡英文呈現「自由落體」的民調下挫趨勢得到驗證。而且,當制度受到根本性的破壞時,受傷的不只是現在的在野黨,也包括終有一天會回到在野的蔡英文和民進黨;更重要的是,全體臺灣人民也將受到不可逆的傷害,而臺灣過去引以爲傲的民主經驗,也可能成爲笑柄

從福山演講中透露出來的這個警訊,臺灣人民與蔡英文不能裝作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