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共創兩岸和平 賴清德機會之窗

中國時報社論

2024大選前辯論會上,賴清德以「務實工作者」自稱,隱去「臺獨」二字,並在勝選之夜重申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維持現狀,自信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然而,過去8年臺海情勢緊張,要真正改善兩岸關係絕不是簡單「蔡規賴隨」就可,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尊重6成民意纔是根本。

兩岸政策 應迴應多數民意

細數賴清德當選總統後對兩岸的言行,並未發表任何刺激對岸,或強硬宣示臺獨的政治言論,若從善意、正面的角度解讀,520之前的賴清德及其團隊,至少從3個層面釋出了務實、低調處理兩岸議題,意圖擱置爭議的態度。

首先,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2月與陸方涉臺學者舉行視訊會議,罕見拋出《臺獨黨綱》是「歷史文件」的說法,並提醒陸方注意《臺灣前途決議文》後段提及兩岸「在地緣上相近、經濟上互利、文化上共源」,以及建立「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選後民進黨派黨務主管向陸方學者闡述兩岸路線,相信既有賴清德的授意,也有北京的默許。

其次,金門翻船事件一度觸發臺海危機,賴清德在觀察1周後,藉中常會場合定調「妥善處理、堅定執法、避免再現」,尤其是最後一點,身段都比蔡政府的陸委會、海委會要柔軟。對剛結束的「馬習二會」,陸委會先喊「停止對臺打壓威嚇」,後批「中華民族是陷阱」,但代表賴清德的民進黨中央則呼籲中共與臺灣執政黨交流對話,指出和平是兩岸共同責任。

另外,新政府兩岸人事部分,目前傳出的顧立雄、吳釗燮、林佳龍的國安外交團隊,既有鮮明的蔡英文影子,也有濃厚的獨派色彩,但外傳邱垂正有望接任陸委會主委,則被媒體視爲「和平務實路線」。邱垂正是民進黨及新潮流中生代裡,爲數不多兼具兩岸交流、研究經驗,且2016年起連續在蔡政府兩岸事務團隊任職者。

美中高層管道暢通,目前仍可以妥善管控臺海分歧,美方密集來臺「傳旨」敦促民進黨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同時,北京藉馬習二會對臺釋出善意,只要承認兩岸有共同民族、文化認同,就可以坐下來對話,不再拘泥於特定政治詞彙,習近平更表達樂見大陸民衆去臺灣看看。因此,兩岸乃至國際都在等待賴清德新政府的迴應。

賴清德520演講兩岸論述說什麼固然是外界關注重點,但必須認識到,兩岸情勢的改善絕非靠一篇講話、一段論述就會見效,事實上新政府面對的臺海情勢危機四伏,截至目前已經看到不少令人不安的苗頭。

堅守民主 也尊重中華文化

選後,獨派的抗中民粹並未銷聲匿跡,賴清德「雙少數」的執政基礎愈弱,愈要尋求基本教義派支持。例如,不久前大陸樂團「回春丹」來臺演出時,因一句「中國臺灣」受綠營側翼滋擾;反觀臺灣網紅鐘明軒與大陸民衆討論敏感政治議題時,卻受到包容友好對待。若獨派繼續對大陸民間發動霸凌、敵視動作,哪有陸客、陸生敢來臺灣?兩岸民間交流要如何恢復?

不只如此,民進黨政府爲抗中誇大對岸「認知作戰」,把兩岸交流搞到草木皆兵,甚至政府帶頭「以毒攻毒」,踐踏自由民主。如國安單位就馬習二會亂丟假消息,控制媒體風向,形同「綠版中宣部」;再如,近期有疑似大外宣一條龍操作,「蕭美琴在捷克被中方跟蹤」消息突然被丟出,後續輿情卻迅速離奇消失。若新政府醉心於認知作戰,恐給兩岸帶來災難後果。

迴歸務實,新政府的兩岸團隊必須誠實面對以下問題:國際社會支持臺灣、但不支持臺獨,因而遵守憲政體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不可或缺的承諾;兩岸雖然在政治上距離遠,但文化上距離近,應適當宣示堅守臺灣自由民主的主體性與尊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兩者兼容不悖;臺獨激進派須有所約束,金門事件也應授權地方解決。

馬習二會爲兩岸和平創造了機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除強調「兩岸一家人」的民族情懷,也期盼兩岸民間能夠多多互動交流。馬英九15日也在臉書發文呼籲賴清德迴歸憲法一中架構,務實迴應習近平的橄欖枝,展開兩岸交流。賴清德新政府實應把握這難得的機會之窗,向臺灣人民展示臺海兩岸的未來絕非生靈塗炭,而是和平與繁榮。(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