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民黨、民衆黨誰領風騷

社論

民進黨防疫上「賭輸了」,讓人民付出慘重的代價,民進黨支持度受挫,但執政黨不爭氣,未必代表在野黨佔便宜。國民黨疫情爆發之後,力圖凸顯執政者政策的疏失,希望扮演好最大在野黨的角色,但到目前爲止並不成功。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6月4日發佈的國政民調,蔡英文總統的信任/不信任度,滿意/不滿意度差距不大,雖然比之前退步,但仍維持在平盤左右。在政黨「好感度-反感度」的部分,民進黨的「淨好感度」跌到-5.3%,較上月大幅減少11.7%,國民黨的淨好感度則是 -21.6%,僅較上月增加0.5%。

在野黨角色誰做得成功

顯然,民意開始討厭民進黨,卻未轉而喜歡國民黨。可以舉兩個例子,分析可能的原因。國民黨立委在府前快閃抗議,呼籲民衆在某個時刻,一起「敲鑼打鼓、關燈一分鐘」,老實說,以今天國民黨的能量,能動員多少人蔘與?而以民進黨操控媒體的實力,全臺能有多少人接受到這個訊息?果然當天活動不但現場顯得尷尬,更未引起大衆媒體的關切與討論。

想像一下,如果國民黨執政,爲護航國產疫苗導致疫苗供應出現缺口,在野的民進黨會怎麼做?民進黨當然會製造衝撞,但衝第一波的不會是立委自己,而是友好的社運團體,或青年學子;他們不會「快閃」,在製造衝突後會就地靜坐抗議,甚至絕食,訴求以生命死諫,直到政府提供疫苗;然後,民進黨「大人」們纔會到達現場,探視問候,做聲援者、力挺者,而不是發動者。活動做到這種程度,社會不可能不關注。

這樣的活動,爲什麼民進黨做得到,國民黨做不到?簡而言之,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喜歡自己當主角,不知道配角反而更有力量。其次民進黨的年輕人願意站出來衝撞,是因爲爭取到曝光之後,可作爲自己選舉的政治資本;國民黨對年輕人,沒有提供這樣的管道與空間。

第二個例子,國民黨主張紓困普發1萬元,其實有學理實例的支持,疫情突如其來,有些生計受到影響的民衆,不見得能夠符合複雜的申請要件,普發是最簡便的方法,國民黨團曾以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國爲例證明可行。但國民黨只會以老師上課的方式做解釋,卻不懂得透過第三者講故事,由民衆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如何受到疫情衝擊,政府的規定又如何層層設限。上課讓人厭煩,講故事纔會有臨場感、說服力。

選最能制衡民進黨的人

以這個例子延伸,國民黨曾點出確診者等不到重症用藥而過世的實例,那麼,有沒有可能請到家屬視訊對談,呼籲衛福部改善呢;或者跟確診者連線,分享人民對行政流程的實際感受,這些都比政治人物自己開記者會更有故事性

地氣」是跟普羅大衆的連結,特別是當執政者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的時候,在野黨更必須去承載、分享、擴大民意的訴求。國民黨的確在努力轉變,但競爭是很現實的,時間不會等人。

疫情中表現最亮眼的,就個人而言是臺北市長柯文哲,就政黨而言是民衆黨。醫學是柯文哲的主場,在陳時中走下神壇後,柯文哲順勢而起,盡顯領導人架勢;在國會民衆黨團也揮灑自如,特別是高虹安蘇貞昌的質詢,堪稱亮點。臺灣需要制衡民進黨的角色,但是否一定要由國民黨來扮演?柯文哲已發出挑戰。

對人民而言政黨只是工具,是滿足自己需求的一個手段,沒有也不需要有所謂的政黨忠誠度。在民進黨信任度崩盤後,未來單一名額的選舉,選民自然會有棄保心理,於在野陣營中選一個「最能制衡民進黨」的人。

因此,2022臺北市長選戰的黃珊珊也好,或2024總統大選的柯文哲也罷,我們樂見在野黨與在野黨的良性競爭,這也戳破國民黨內部分人士,認爲單憑「討厭民進黨」就能當選的幻想

目前爲止,民進黨還是「一人政黨」,一個人的特色是走得快;國民黨是「一羣人」,一羣人有內部溝通的成本,不過一旦整合就能「走得遠」。兩黨各有其優勢與短處,但最終在野黨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才能起到制衡執政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