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看梅克爾如何化解中歐歧異

社論

中國強勢崛起正在改變世界秩序,其勢之強,鋒芒之盛,也招致了疑慮與反彈,最極致的便是舊強權美國的強烈打壓。然而,兩大強權摻雜着選舉操作與民粹情緒的對立,並無益於平順重建世界新秩序,相較之下,歐盟面對大陸時着重理性對話及求取共同利益,是更有助於化解歧異尋求互利的。

中歐峰會日前落幕,這次有別以往,除了因疫情改採視訊召開之外,更明顯的是彼此關係添加了更多複雜考量,不像過去那樣和諧交心。多年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經濟崛起抱持歡迎與合作態度,認爲與開放自由的外在世界頻繁接觸,有助於把大陸拉向西方價值。但強勢崛起後的中國集體過度自滿、在外國學術界宣傳或置入陸方觀點、「戰狼外交」屢招詬病,中國由集權體系建立經濟科技強權的治理模式,對深信本身優越價值的西方國家造成了衝擊。當歐盟發現「一帶一路」與很多中東歐國家合作,隱隱有分化歐洲之勢,對中國大張旗鼓的擴張勢力,也激起了反感與疑慮。

理解威脅但不妖魔化

最大的反彈來自美國總統川普,他的「反中牌」雖是有效的選戰策略,卻也掀開了原本遮掩美中關係的面紗,讓這新舊強權的結構性矛盾清楚攤在臺面上,隨之而來的貿易戰關稅戰乃至5G戰,牽絆了中國實現「大國夢」的腳步。但在抗中戰線上,歐盟與美國並不一致,這一方面是因爲川普輕蔑盟國及美國的國際角色,痛批歐洲北約軍費承擔不足,以致美歐盟誼疏遠,不久前川普還從德國撤軍。另一方面,歐洲有悠久的聯盟運作,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共識包容的集體性格,主張多邊主義,雖有主要的領導國家,但沒有強權,也因此和中國的崛起並無直接衝突

川普強調「美國優先」,讓美國成爲一個非常自私的國家,且不斷與中國進行多戰線的衝突,原有的世界秩序因此崩解,現在大家正處於新秩序形成前動盪不已的板塊擠壓中。歐洲此時反而努力減輕其危害,積極承擔起美國丟下的責任,例如川普廢除與伊朗的核協議,歐洲則努力彌補伊朗的損失,並斡旋勸阻伊朗重啓核武計劃。

歐洲和美國一樣感受到中國模式對西方價值的衝擊,以及中國勢力擴張的威脅,現在已嚴審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併購,去年義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案時,歐盟公佈對華政策戰略,指明中國是經濟領域更是制度上的競爭對手,歐洲審計院更指中國的投資含有政經性質的多重風險。但歐洲既能堅持本身的信仰立場,理解中國可能帶來的威脅,卻不會像川普那樣全面敵視及妖魔化中國。在市場開放、保護智財等方面,歐洲想搭美國順風車,但不會替川普衝鋒。在體制思維、香港與新疆等問題上,歐盟和中國的分歧近來益發明顯,但歐盟仍堅持一貫的理性和解態度,不管局勢再艱難,彼此差距再大,也希望保持接觸合作,歧異愈多,就愈需要對話溝通存異求同。

承認差異用對話和解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訪歐時,公開威脅捷克參院議長將爲訪臺付出代價,德國外長反駁稱歐盟不接受威脅,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此則沒有正面答覆,僅表示歐洲與中國的體制不同,對事情看法本來就不一樣,歐洲的理想是多極世界,因此即使進展有限,仍尋求與中國對話,如此歐盟才能在世上扮演一定角色。而在視訊峰會,歐盟領袖也告訴習近平,雙方應加速完成中歐投資協議,且歐洲必須要能和中國公平競爭。梅克爾會後向媒體強調,與中國的合作必須奠基在對等和公平競爭上。

法、德先後推出「印太戰略」方針,其意是在美中兩極嚴重拉扯世局時,建立多合作管道的多極世界。美中角力雖是強權之爭,卻也暴露出大陸的政經思維體系與世界主流的差異,這個差異會帶來敵視,但敵視並不能減少差異,反而會讓彼此距離更遠,對立更尖銳。梅克爾承認差異的存在,但選擇以對話和解的方式化解歧異,爭取未來擴大交集拉近差異的機會,很值得蔡政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