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陸委會和胡錫進的「罵戰」

社論

大陸出現一款手機APP,可登入Google、Youtube、Facebook等網站。有媒體注意到,該軟體開發者母公司「360」是深度參與大陸網路監控工程的企業,進而揣測此舉是否標誌着中共官方有意在確保網路安全「操之在我」前提下,逐步開放國際網路。不過,這款APP很快下架,說明北京仍有所顧忌,「翻牆」在大陸依然屬於敏感詞。

近年一直有傳言稱,大陸將解除國際網路封鎖,多地自貿區改革清單列入「國際網路數據跨境安全流動」,印證大陸確有準備。是什麼力量推動大陸「拆牆」?當然不是西方或港臺期待的「政治改革」,而是基於三點:一是中共的制度自信,尤其是疫後民衆對大陸體制更加認同感,官方不太擔心網民思想「西化」。二是大陸網路監控技術,足以控制政治風險,確保網路安全。三是中美經貿考量,美方一直批評北京阻止美國網路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若大陸釋出幾千萬網民的「蛋糕」,美方求之不得。

忽略大陸的多元民意

表面看來,開放國際網路流動政策方向和臺灣無關,但兩岸關係惡化,民間相互敵意升高,一旦開放很可能對兩岸關係造成不利影響。馬英九時期爆發的「帝吧出征」,曾引起兩岸不安,那是在兩岸民間氛圍總體良好的狀況下,少數大陸激進網民「翻牆」至臺灣臉書粉專、論壇掀起罵戰的偶發事件

現今兩岸關係面目全非,民進黨的抗中動作,綠營名嘴不堪入耳的反中言論,大陸仇臺民意高漲,微博上盡是要求武統、「核平」臺灣的呼聲,「帝吧出征」造成的對抗與衝突將遠比當初嚴重。

有人會說武統在大陸並非主流民意,即便如此,以目前大陸手機網民總數8億計算,哪怕武統派、激進派只有1成,總數也高達8000萬,更何況近幾年隨着兩岸關係變差,大陸要求武統的民衆應不止1成。

過去大陸網民能「翻牆」者僅限於少數時事愛好者或有閒的年輕人,大部分人在微博上罵兩句,拿國臺辦出出氣就夠了。若官方「欽點」的翻牆瀏覽器在大陸推廣,蔡總統年初接受BBC專訪聲稱的「臺灣願意承受第一波攻擊」,恐怕「第一波」不是軍隊,而是數以萬計、十萬計來勢洶洶的大陸網民。

臺灣政治網紅網軍、1450雖然肆虐,但畢竟有自己的玩法,有自己的小圈子。有朝一日兩岸網路「堰塞湖」打通,動輒一條政治po文都可能涌入成百上千大陸網民,「帝吧出征」劇情將成爲常態,這是臺灣小覺青靠「逆統戰」就能應付的嗎?大陸官方有「義務」控制這些人的言行嗎?臺灣的政府、政治人物和社會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這是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觀念盲區,蔡總統以談判思維對待兩岸關係,把核心原則、理念以外的一切「籌碼化」,包括臺灣內部不同的聲音臺商的利益、大陸的國際環境,都變成與大陸博弈,或限制大陸對臺採取激進行動、或提高大陸對臺動武成本的籌碼,爲臺灣爭取最有利的過程與結果。

這種思維看似高明,其實已經過時。這種先驗式將大陸視爲「威權政體」的思考方式,忽略了今天大陸內部的多元民意,以及中共對臺政策必須迴應內部網路民意的現實環境。

傾聽大陸民衆的聲音

陸委會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罵戰」,就是上述情境的折射。胡錫進對蔡總統國慶演說的評價充滿嘲諷和批評,陸委會指責胡錫進「居心叵測」,而胡錫進以「反映大陸方面的民聲」迴應。胡錫進說錯了嗎?並沒有,他做的反而是官媒「傳遞民意」的職責所在。

蔡總統在國慶演說中呼籲北京「正視臺灣的聲音」,但臺灣何曾全面、客觀、耐心地傾聽大陸民衆的聲音?2008年後兩岸和平發展時期,大陸「親臺」氛圍濃厚,中共官媒涉臺風土民情、社會人文報導也以正面爲主,如今大陸仇臺武統呼聲俯拾即是,官媒對臺灣毫不客氣自然在情理之中。

兩岸民間友好氣氛已毀,臺灣苦果難逃。倘若大陸真的允許成千上萬的網民登入臺灣網路社羣、臉書粉專,綠營關起門來搞民粹狂歡派對的日子,恐怕也要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