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買票式五倍券 全民一起揹債

中時社論

行政院公佈五倍券最新規畫,雖然大部分民衆對可以「無償」得到政府發放5000元的振興券,顯得相當期待與高興;但我們還是必須指出,五倍券已偏離協助疫情受創者度過難關的初衷,反而將帶來物價上漲、財政惡化的惡果。蔡政府如果真的關心受疫情之害庶民的生計,就請拿出對症下藥的政策,而不是買票式的討好!

受創者得不到援助

五倍券政策提出的初衷,是以紓困爲主軸,強調要刺激消費,規畫之初限定用在3級警戒中受創嚴重的餐飲、零售、藝文表演活動等幾個產業,但之後政策的目標、規畫的內容卻不斷改變,紓困已不在考量之內,提振經濟成主軸。

但臺灣經濟整體而言並不差,甚至有些過熱,出現物價上漲的趨勢,根本不需要刺激。事實上,民進黨立委與行政院的爭執、互動及最後定案的重點,已擺在「如何讓民衆花得爽」上面;由原來要民衆花1000元領回5000元振興券,變成全部由政府來埋單,民衆一毛不花就能領取5000元的五倍券,以四口之家而言,等於政府發2萬元供消費,如此好康,當然全民歡騰。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最後公佈的五倍券適用範圍,包括:餐飲、夜市、市場、學費、補習費、婚宴、百貨公司、書店、演唱會、體育賽事、旅遊住宿、國內店商網購等皆可,換句話說,幾乎無設限;其中最讓人不解的是國內電商、外送也「有條件適用」。

衆所皆知,新冠疫情帶來的改變中,「宅經濟」爆發是一大重點,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的營收、獲利、股價都大增,去年以來已增加10多萬名員工,國內電商表現亦亮麗:電商龍頭MOMO從3級警戒之後,營收暴增4到5成,網路家庭也成長超過1成,當時全臺物流生意好到大塞車,外送平臺同樣大幅成長。

只要政府規畫者腦袋中還稍稍有一點用五倍券協助受創業者的想法,那些因疫情反而大發利市的業者如電商,就不該列入適用範圍;但最後的結果顯示,政府顯然連「裝一下」都免了,反正就是透過舉債、用納稅人的錢,發錢給每個人消費,皆大歡喜。至於這是紓困還是刺激經濟、或是純收買民心、甚至變相賄選,反正明年地方選舉又來了,就不必多想、多說了。

買票式五倍券政策犧牲了受創者得到援助的機會,5月疫情再起進入3級警戒以來,餐飲、零售、國旅相關等產業受創嚴重,以族羣來看則是自營商、作小生意的庶民;疫情嚴重時許多小商家、觀光景點商家等幾乎只能關起門、收入直接歸零,部分至今仍無法恢復正常營業。

承擔錢變小的損失

政府花了千億大撒幣,照理該這些受創業者多受惠,遺憾的是,這些庶民即使受惠,也只是涓滴之惠;從消費券與三倍券的經驗來看,受惠最多的是大賣場、量販店或較高檔的餐廳,經營小生意的庶民們「吞不下」這麼多消費,受惠很有限。反而收入、生計完全未受影響的製造業員工、軍公教等坐享五倍券「白吃的午餐」,豈曰公平?

更不幸的是:庶民難以受惠以外,反而可能受害。今年全球通膨之勢已見,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已3度突破2%,代表生產的躉售物價已上漲達11%,庶民在收入減少之餘,還要承擔「錢變小」的損失。再者,蔡政府從前瞻計劃到多項軍購、再到疫情紓困,每個項目都是數千億元的花費,發五倍券的千億元全部是借來的,政府負債這幾年是持續增加中,庶民及他們的子孫,未來要一起「揹債」。

既然五倍券政策是全然「政治考量」下的產物,而且已推動到此地步,要蔡政府「回收」已無可能,但對那些生計受創又難以因五倍券受惠的小商家與庶民,我們希望政府能有其他補救、援助的政策,例如,透過地方政府社會局、或是鄰里基層單位,由他們找出、提報需要援助的庶民,直接發放紓困金,讓他們活下去,支持他們到疫情結束迴歸正軌之後。

至於先前那種浮濫發放紓困金的方式─如職業工會成員全部發放、或是所謂的家庭防疫津貼等,都虛擲了不少經費,可一不可再,千萬別再玩。至於像五倍券不知所爲而來的全面大撒幣,更是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