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美國戰略威懾 政府莫盲目附和

中國時報社論

最近美國高階將領不斷釋出臺海戰爭論,從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現任印太司令阿基裡諾、海軍軍令部長吉爾迪、戰略司令部司令理察,到最近的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輪番上陣,研判、甚至臆測中共武力犯臺時機,但臺灣安全形勢並不因此改善,反而陷入美中「威懾、反威懾、反反威懾」螺旋中。面對美方釋放的混亂訊息,民進黨國安團隊只會迎合、背書,卻無力降低兩岸的敵對緊張情勢,徒增人民的焦慮與恐懼。

威懾螺旋恐觸發戰爭

戴維森2021年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表示,共軍攻臺可能在未來10年、甚至是6年內發生,2027年「戴維森窗口」從此成爲中共武力犯臺的指標。雖然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中央情報局長伯恩斯等人都懷疑中共入侵臺灣迫在眉睫的論調,但美軍方將領仍頻頻示警中共蠢蠢欲動,米尼漢日前就在一項備忘錄中表示,「直覺告訴我,將在2025年開戰」。

米尼漢的備忘錄一曝光,立即成爲媒體報導焦點及政黨鬥爭工具,發生推波助瀾的效應。華府反中鷹派大將、共和黨籍新任衆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第一時間呼應米尼漢是對的,美國與中國因臺灣問題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高。

美國軍方將領持續研判戰爭的可能性,或許在表達對中共軍事威脅的憂慮,提高敵我意識,爭取更多預算,達到加強軍備及對中共的威懾的目標,但將嚇阻與中共可能發起軍事行動的時機混爲一談往往只會產生反效果,成爲戰爭的導火線;布魯金斯學院中國暨亞洲事務學者何瑞恩就對軍方缺乏紀律的言論,表示高度憂慮。

而臺灣早已被定位爲中美衝突的最熱點,更應審慎因應美國政客及將領言論,避免隨之起舞,民進黨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國防部長邱國正迴應,相信這些人有立論基礎,絕不會空穴來風,間接認同了米尼漢等軍方將領的論點。

但事實上,有更多的美國學者專家研判,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20大宣示,「中國永遠不會放棄使用武力的權利」,只是重申中共一貫政策,習近平沒有做出任何放棄和平統一的決策,遑論攻臺時間表。嚴格來說,拜登總統去年11月在拜習首度會談後公開表示,「研判中國短期內還不會武力犯臺」,應是美國最權威的聲明。

後果由臺灣概括承受

臺灣問題是涵蓋政治、軍事層面等全方位戰略問題,絕非單憑軍事手段可以解決,當美國軍方將領或政客的眼光侷限於軍事層面,只會引發中共更強烈的反威懾行動,增加衝突風險。中國問題專家史文就在《外交家》雜誌發表〈美國關於臺灣及威懾的錯誤〉專文直陳,聚焦軍事威懾的政策無法防止因臺灣問題與中國開戰,反而會觸發戰爭。此文反映出許多美國學者專家的憂慮。

他們主張,檢視美國政策的唯一標竿在於是否能維持臺海和平與穩定,而目前呈現的事實是,過去作爲臺海穩定基礎的一中原則或政策已逐漸腐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最終目標漸行漸遠,加強軍事對抗成爲最優先政策。

更嚴重的是,除了結構性及政策面的長期問題外,臺海也充滿了一觸即發的高風險變數,如衆議院議長麥卡錫可能訪臺就是一顆潛在的定時炸彈。大陸軍事評論員放話,解放軍將不會沿用裴洛西訪臺時的模式,而是會採取比上一次「更加全面、震撼的行動方式」,而民進黨政府不但不敢對麥卡錫訪問表態,還有人吹捧邀請麥卡錫訪臺。

在美中升高軍事喊話、角力的過程中,雙方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備競賽與軍力準備部署儼然成爲臺海軍事衝突的催化劑,而所有戰爭的風險與後果卻都將由臺灣概括承受,蔡政府的國安團隊唯一因應之道就是附和美國,準備迎接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無論2023、2025或2027年,只要民進黨執政一天,臺灣人民就無法擺脫戰爭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