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撇臺獨金孫 賴清德難甩疑賴論

中國時報社論

副總統賴清德結束出訪巴拉圭及過境美國行程,民進黨啓動大內宣機器大肆吹捧,但在過境紐約時,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沒有接機及出席僑宴;與美國官員、國會議員、智庫「零互動」,接待規格明顯有違慣例。爲了追求大位,他謹小慎微,唯美是從有失國家領導人格局與高度,也凸顯「臺獨金孫」印記欲蓋彌彰,對臺灣安全及利益確實是個很大隱憂。

美國再畫一中紅線

賴清德這次出訪參加巴拉圭總統貝尼亞就職大典,各界更關注的是他以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身分接受美國面試。由於賴清德臺獨背景與不當發言,挑戰美中關係最敏感神經,造成「疑賴論」擴大發酵,迫使美方不但要求賴清德謹言慎行,更降低接待規格,壓縮活動空間。

即使回到國內的舒適區,賴清德在機場發表談話時只談臺巴關係,感謝各地僑胞,刻意跳過美國的重要篇章,顯然是乏善可陳。而羅森伯格在舊金山灣區的臺灣人社團餐會中,仍照本宣科指出,「讓臺美關係在基於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的『一中政策』下,持續深化發展」,就是要警示臺灣,同時安撫中國大陸,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不允許臺灣挑戰一中紅線。

羅森伯格是賴清德過境美國會面的最重要人士,毫無疑問扮演了「主考官」的角色,她在重要場合的出席或缺席都有其意義,也會被用顯微鏡檢視。羅森伯格因參加妹妺在匹茲堡的婚禮,沒有到紐約迎接賴清德是可被接受的事實,但不能忽視或淡化她未依慣例接機與缺席僑宴所傳達的重大訊息。婚禮都是早就開始籌備,微調行程就可避免這個尷尬場面;另外,從匹茲堡到紐約的飛行時間不過一個小時,可以確定,羅森伯格未在紐約出現是拜登政府的決定。

賴清德過境美國到底有沒有被降格,最清楚者莫過於他本人。他曾於2022年以特使身分出訪宏都拉斯時過境洛杉磯,當時的AIT主席莫健親自登機迎接。在洛杉磯期間,他以視訊方式與美國政要對話,會談對象共有17位美國國會議員,而這次在紐約還有空閒時間前往大都會棒球場看球,兩相對照,不言可喻。

羅森伯格等到賴清德回程才依慣例到機場迎接,這是美國典型兩手策略,一方面在兩岸間取得平衡,一收一放,操作手法圓熟,賴清德只能配合行事,毫無主導權與發言權。賴清德團隊可能預知這次外交出擊缺乏亮點,早在7月27日就安排《彭博商業週刊》專訪,並在出訪時播出,希望藉此創造聲量,消除臺獨爭議,交出能令美方放心的答案,但由於無法精確掌握美方的立場以及美中戰略競爭關係的脈絡,除了「外交內宣化」外,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閃避臺獨權宜之計

彭博封面故事標題「他盼領導臺灣,但他能否維護和平?」很大的一個問號,暴露出賴清德的根本問題,爲何美方只有疑賴論,沒有疑侯論、疑柯論。當國際主流媒體如彭博問到「是否會考慮正式改變中華民國的國名?」也代表了國際社會懷疑中華民國副總統居然對國名都無法認同。

雖然賴清德極力以政治話術撇清自稱是務實臺獨工作者,他在專訪中表示,「所謂的務實是臺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這種老調重彈的論述無法見容國際社會,也不符美國的一中政策,因爲美國從未承認臺灣爲主權國家。其實賴清德只要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一切豁然開朗,但他就是難以啓口,說明了臺獨就是賴清德的DNA。

在與隨團媒體茶敘時,賴清德表示,不管是疑賴論或疑美論,都是大陸的宣傳,想分化臺美關係和影響2024年大選,這又反映出賴清德不肯誠實、負責任面對問題的本質,「臺獨金孫」、「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臺灣總統走入白宮」都是出自賴清德口中,出了問題就甩鍋阿共,這是民進黨一貫手法。

賴清德過境美國效應是短暫的,但臺獨造成臺灣安全兵兇戰危常態化,卻構成永久性威脅。臺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主要歧見所在,大陸當前最迫切處理的不是統一臺灣,而是臺獨問題。獨派人士認爲,賴清德當選後臺獨纔有空間,原來賴清德近日極力撇清與臺獨牽連只是務實、權宜措施,若他勝選,只會助長臺獨,美方的疑慮也不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