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詩人的沉默太沉重

中時社論

太魯閣號列車事故帶走50條人命,長居臺東文人蔣勳在臉書貼了一首詩,引起許多人深深的共鳴,立刻傳遍各社羣媒體詩人說:「山這樣沉默/淚這樣沉默/死亡這樣沉默/找不到軀體的頭這樣沉默/找不到嘴巴的眼睛這樣沉默」,但面對死亡、傷痛、驚恐與無奈;面對衆聲喧譁、百家爭鳴,卻屢屢發生令人無言以對悲劇的臺灣;面對一個行事草率縱容簡陋的小承包商包攬上億的工程,只能以最粗糙、省錢方式施工,最終釀成大禍的制度;面對爭權奪利搶第一,遇事只會推諉卸責的政府人民只能沉默嗎?

聽不見底層庶民幽幽怨言

詩人說:「不想言語了」,確實許多人累了,沉默了,但是政治從來不會放過我們。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一個官宦人家請來術士驅狐,卻反遭狐仙羞辱。術士回家去求師父,要來了法寶,這次成功驅走。術士很得意,當官的也很感激。

然而一擡頭,卻發現牆上有一封信,上書:「因爲你走了背運,所以我們纔敢來騷擾。可是你昨天捐了九百兩銀子建育嬰堂,此舉感動神明,給你增添了福祿,所以我們才搬家走人。剛好術士做法,只不過時間碰巧,就以爲是自己的功勞。」

山川不言、腑臟無語,臺灣人民努力勤懇纔有今日的經濟成就,許多人犧牲奉獻纔有民主奇蹟,太多當朝新貴、民意代表、媒體名嘴、幫閒文人如同故事中的江湖術士收割稻尾、坐享其成。若能善盡言責、爲民喉舌也罷,但趨炎附勢、效忠表態唯恐不及,又怎會聽見底層庶民幽幽怨言?近年來多起的公投案不就是反映人民受夠這些江湖術士,決定發出自己的聲音

上位者若能兼聽則明、體察民瘼也罷,但如今不但不願聆聽各方意見,反而閉塞言路,關閉媒體。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卻有獨特的「溝通」三部曲─抹黑、摸頭、一鞠躬。

早在2017年時,蔡英文政府強推8800億前瞻計劃,引起社會不少質疑的聲浪,其中包括陳水扁政府的財經智囊,也曾是蔡英文倚重的經濟幕僚陳博志。他過去也反對過郝柏村的「六年國建計劃」,他回憶郝院長把他和一些反對者找去,暢所欲言,最後還根據這些意見做出修正。陳博志感嘆臺灣都經過第三次政黨輪替了,政府居然不願意面對不同的意見。

從前瞻計劃、年金改革、開放萊豬到現在的三接計劃,政府一意孤行,強渡關山,民意反彈了,就一鞠躬請國人諒解,每次莫不如此。無怪乎太魯閣事故受難者家屬見到蔡總統時怒嗆:「每次都說聽到,卻都沒有改進。」這種權力傲慢、我行我素的印象已經深入民心。執政者心中只計算着選票,忙着錢權交易,偏遠地區或非支持者的聲音自然難入法耳。

學者大嘆現今政府網路治國

臺灣表面上百花齊放、鐘鼓齊鳴,看似熱鬧,實則萬馬齊喑,網軍獨大。網軍的背後都可見到民進黨政府的操控,這次事故也不例外。

網路社羣媒體打破傳統媒體的壟斷,原本帶有開放性自由化民主化的色彩,可以讓不同的意見多元呈現,也可以透過公共空間理性論辯。

但是政治勢力介入網路,透過滲透、收買、整編、籠絡等手段,漸漸形成一股龐大的言論力量,這股力量不僅僅是帶動風向或引導話題,更嚴重的是他們還帶有暴力的傾向,黨同伐異,網路霸凌任由仇恨與謊言蔓延。他們與現今政府互爲犄角,相互取暖,以致於學者大嘆現在政府是網路治國。

詩人慨嘆「各人去祭奠各人的愛/各人去祭奠各人的思念/不想言語了/依靠着這座大山/沉默繼續沉默」。我們卻想說,一個生機蓬勃的社會正如同一流的交響樂團,會有自己獨特的聲音,或華麗精美,或質樸典雅,除了當地文化底蘊或大師調教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會互相聆聽同儕的聲音,彼此調和,尋找共鳴,呈現最豐富的和諧,而不是一枝獨秀。

身爲臺灣這個交響樂團的一分子,我們必須發聲,也要聆聽。交響曲之父海頓有一首交響曲名爲《告別》,最後一個樂章樂手一一離開舞臺,只留下兩把小提琴,新亭對泣。當人民心冷了,只能選擇沉默或離去時,那曾經盛大的樂音終曲也將不遠,這應該不是你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