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找對解藥 別讓衰退的預測成真

景氣不佳,北市東區商圈不少店面乏人問津等待出租。(本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兩年,臺灣經濟外銷暢旺,去年GDP仍能維持2.8%的成長率,今年外銷因全球貿易戰開打,將面臨極不確定因素挑戰。各方原本期待,今年4月出現復甦的商業景氣可以成爲GDP成長的新支柱。惟商業發展研究院日前預測,商業景氣「領先指標」出現反轉,商業景氣將於9月分達到高峰後轉升爲降,並從11月開始快速轉爲衰退。

政府無作爲,本次商業景氣將是「高峰最矮」且「衰退速度較快」的1次循環,商業風險提高,景氣嚴峻,不容小覷。

商研院景氣小組指出,「領先指標」的6項子指標中有3項明顯衰退,包括民間固定資本形成、初次失業給付及商業服務業淨進入率等3個循環指數,在「同行指標」中也有多個指標下滑,包括「服務業受僱員工數」、「不動產及住宅服務GDP」。其中,民間固定資本形成,也就是一般重視的「固定投資」,曾在2016年7月領先臺灣經濟帶動復甦,但在10個月後(去年4月)就反轉下降,一路降到今年3月。這種和整體景氣背離變化,當然拖累景氣復甦,令其力道不夠強勁。因此,當它在今年4月「止降反升」時,大家一度對它寄予厚望,希望成爲景氣的抗衰因子,但是才3個月又反轉下滑,令人擔心。主持本項研究的商研院董事長許添建議,政府應用力推動「5+2產業創新計劃」及「亞洲矽谷計劃」,促進大量投資,別讓衰退的預測成真。

其實,商研院使用的資料是到今年6月分,但造成商業景氣顯著變化的另一個因素是軍公教年金改革,其對商業服務業產生消費衰退效果可能在7月後纔會明顯,這使商研院目前的預測可能還是「較實際爲佳」的預測。加上美中貿易戰也是7月初才確定開打,其對臺灣出口間接產生的負面效果、轉化爲對商業消費的衝擊,也需要一些時日纔會產生。在考量這兩種衝擊之下,若政府和企業沒有特殊作爲,則年底商業衰退可能會較商研院預測的狀況更糟。這是面對此項預測時,吾人應有的認知。

但是,許董事長爲這項衰退風險提出的對策,也就是要求政府「確實執行」5+2產業創新計劃和亞洲‧矽谷計劃,顯然下錯藥方。試想,「5+2產業創新計劃」今年編列了634億元預算,「亞洲‧矽谷」計劃編列了112億元預算,兩者合併746億元預算。這746億元預算只佔去年臺灣總固定投資3.63兆元的2.1%、臺灣民間總消費9.04兆元的0.8%,或國內生產毛額(GDP)16.34兆元的0.46%,除非兩項計劃今年可以立刻誘發巨大的所得或投資效果,否則,任何可以讓臺灣固定投資或民間消費提高几個百分點的措施,大概都可以對臺灣景氣產生強過上述兩計劃「確實執行」的效果。

國際貨幣基金(IMF)2014年對先進國家的研究來看,政府公共投資可以在當年對經濟生產誘發出0.4倍的效果,逐年提高到第4年的1.5倍效果;若效率頗高時,可以達到第1年0.8倍、第4年2.6倍的效果;但如果效率低時,第1和第4年可獲得的效果分別爲0.2和0.7倍。

因此,如果臺灣上述兩計劃的效率夠高,可以在今年產生0.8倍效果時,將會使經濟生產提高約600億元新臺幣,或0.37%的經濟成長率,這看來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但讓我們觀察兩岸關係陸客來臺消費的影響,陸客從2016年的351萬人下降爲今年預測的223萬人,以觀光局估計的每人平均日消費228美元、平均停留7夜來看,已經年減少613億元消費,約略就是上述兩大計劃效率夠高時的經濟效果。此外,當兩岸關係改善,臺灣各種水果價格下跌時,纔有一個可以出口、消解剩餘的方便途徑,不會讓問題惡化無解。若在兩岸關係惡化能源供給又堪憂之下,「民間投資不振」產生的經濟下滑效果更可能遠大於上述效果。例如總固定投資只要增加個5%,就可讓經濟生產增加1815億元、成長率提高1.1%。更好的解藥當然是穩健的兩岸關係,以及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