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爭執三接外推 不如面對核電

社論

民進黨政府因應「珍愛藻礁」公投的壓力,推出「三接外推方案」,天然氣接收站擬再外推455公尺,離岸1.2公里,工期將延長2年半,預算增加新臺幣150億元,卻引發環保團體的分裂,有些環團支持,有些反對。

「三接外推方案」基本上是和稀泥方案,就是把觀塘工業港外推,可以做到不浚挖、不填地,避免傷害藻礁。行政院並強調,其他替代方案,如原址浮動式供氣站,或以林口港或臺北港,甚至以中南部的麥寮、臺中替代,都會延後超過10年以上,都不可行。

電力缺口將擴大到中南部

不過,三接真正的爭議不是哪個替代方案的問題,而是從頭到尾的「程序正義」與能源政策問題。三接環評案從一開始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操控,當時環評委員會的民間委員、學者專家皆曰不可,但行政院長賴清德一聲令下「9月通過環評」,環團出身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爲此辭官,環評大會中,官派委員意圖強渡關山,5名民間環評委員聯合退席抗議,大會因而流會,仍難敵官方政治黑手而通過環評。三接從一開始就是「程序不正義」下的產物,這個程序不正義繼續延伸到現在。

行政院要以「三接外推」作爲替代方案,官員說因爲這是一個「既不影響藻礁又可以增氣減煤的方案」,藉此要環團支持不要再反對。但請問:如果原方案改變,而且是重大改變,是否要重做環評?於理於法當如此;但三接外推案通過環評了嗎?有專家認可了嗎?當然沒有!但現在政府卻要拿這個替代案來跟環團「交易」,又是一個「程序不正義」。

政府拿此作交易,如果未來再要送環評大會審查時,行政院是否又要「強力動員」再伸出政治黑手,以保替代方案順利通過,再次重演程序不正義一次?至於在公投已成案、即將在8月投票之際,政府卻不願停工,有意讓生米煮成熟飯,又豈是合理的作爲?在這種情況下,三接外推要增加的150億經費,則更是花得冤枉。

更深入又全面地看,三接爭議已不是單純的保育藻礁或是哪個替代方案更合理可行的技術問題了,而是國家能源政策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既牽涉到國家安全,又將影響到臺灣未來十幾年的產業與經濟擘畫。

蔡政府不惜與環團翻臉要強推三接,主因是其能源政策要把天然氣發電比例拉高到5成,氣電要拉高的原因則是要全面廢核,臺灣爲此短少原本供電可佔15%到20%的核電。至於爲什麼三接先選在北部落腳,原因也非常簡單:核一、核三除役,北部電力有缺口,因此要在大潭增加氣電機組。類似情況其實未來隨着核電逐一除役與電力需求增長,會擴大到中南部,所謂的「四接、五接」等都要陸續興建。

核政策將置臺灣於險境

此一規畫引來的第一個問題是國安風險。不必粉飾太平,兩岸風險日益提高,《經濟學人》雜誌日前才「認證」臺灣是「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指的就是兩岸與中美衝突的風險。而臺灣的天然氣等於全部要靠進口,安全存量只有7到10天,別說戰爭、封鎖,連天候不佳都可能讓天然氣短缺,臺灣押5成的供電在天然氣上,當然風險極高。相對來說,核電燃料棒的安全存量可長達2到3年左右。

此外,氣電是火電,仍有碳排放與空污問題,越來越多的火電引發的空污必然激起地方抗爭,此一問題其實早已發生;碳排放增加則讓國外可能抵制臺灣產品,這在未來各國逐漸走入零碳排、要求貿易足跡後將會出現,對臺灣這種以出口與貿易爲主的經濟體,將會是致命的影響;更別提臺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極度耗電的半導體,未來製程提升後會更加耗電。

蔡政府雖然強推綠電,但一來綠電不穩定的特性,讓其佔比不可能過高;二來臺灣地小人稠,發展綠電的限制大、條件差,相較之下,單位土地面積能發出最多電的核電,對臺灣而言纔是相對有利的發電方式。當先進國家早已放棄反核、廢核,甚至視核電爲綠電,專注在減碳之時,蔡政府的廢核能源政策將置臺灣於險境。

趁着三接議題,臺灣社會與政府也該專業、理性地面對核電,儘早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