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駐美代表處更名福禍難料

社論

正當美國在阿富汗遭到挫敗,美中戰略競爭與全球權力結構瀕臨拐點之際,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代表雙方都有管控衝突的意願,對兩國及世局穩定都有正向作用。但這個時間點卻傳出臺美國安高層會商駐美機構更名爲「臺灣代表處」,對臺灣而言,福禍難料。

中美有意管控衝突

拜習這次通電話出於美方主動,兩人會談90分鐘,綜合雙方發佈的訊息,兩人廣泛、戰略性的討論,既觸及了雙方利益交集處,也討論了利益、價值觀和看法分歧處,更重要是向世界釋放訊息:兩國有責任確保競爭不會轉向爲衝突。習近平告訴拜登,中美合作,兩國和世界都會受益;中美對抗,兩國和世界都將遭殃。

拜登今年2月首度致電習近平,白宮當時公佈的談話資料凸顯,拜登針對北京不公平的經濟做法、鎮壓香港、侵犯新疆人權,以及包括針對臺灣的、對區域日益獨斷的行動,表達美國根本的關切。但這次元首通話的新聞資料,美國不再強調分歧,顯現雙邊關係微妙的轉折。

美中關係一直處於低潮,拜登上臺後將戰略競爭升高爲「民主與專制」之爭,並聯合印太與歐洲民主國家集體反制中國,雙方關係更趨惡化,原本預期於10月在G20峰會舉行的「拜習會」機會渺茫,但兩國領導人通電話,代表經常性、制度性的溝通仍有必要。

拜登與習近平通電話雖出乎外界意料,卻非事出突然。自8月下旬阿富汗危機白熱化以來,美中就展開有計劃、系列的溝通,包括美軍透過「美中國防電話連線」機制與中共解放軍通話;國務卿布林肯致電大陸外長王毅;美國氣候特使凱瑞訪問天津,並與王毅等進行視訊會議。王毅向布林肯與凱瑞表示,將根據美方的態度考慮如何同美方進行接觸,要求美方認真對待中方提出的「兩份清單、三條底線」,並高調指出,球在美國的一邊。拜習通話顯示雙方透過漸進式接觸,已能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

儘管美中表達了控管風險,避免衝突的共同意願,但歧見仍深,在臺海、東海及南海的軍力對峙一時不會降低,臺灣問題仍是美中關係中最敏感、最重要的議題。美方公佈拜習通話的新聞中,對臺灣問題隻字未提;中方公佈的資料卻指出,拜登表示「美方無意改變一箇中國政策。」

這一切顯示,在任何層次的對話中,大陸絕對堅持對臺灣問題的堅定立場。就在拜習通話次日,《金融時報》披露,臺灣提出將駐美「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爲「臺灣代表處」,華盛頓正在認真考慮中,但目前還沒做出決定,最後要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才能執行。

兩面手法或分手禮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對此事未透露任何訊息,只原則性表示「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保持對臺灣關係的承諾」。在美中正式發佈拜習通話新聞後,立即傳出美臺關係將有突破性發展的訊息,究竟拜登政府是玩兩面手法、勒索大陸,或這是送給臺灣的「分手禮」,還是開始區隔處理美中關係與美臺關係,眼前仍難預判。

面對後阿富汗時期的亂局與壓力,拜登須重整外交路線,美中戰略競爭是最優先要務,爲避免大國競爭失控,美國對中方提出建立「護欄」及畫清彼此底線的概念;對大陸而言,「一中」是不可退讓的紅線,我駐美代表處如更名爲「臺灣代表處」,可能嚴重衝擊美中關係,拜登政府應會審慎評估其可行性、政治風險及是否符合美國利益。

民進黨政府主動要求更名,是以兩岸和平、國家安全及人民福祉爲豪賭,如正名成功,臺海可能風雲變色,加劇中國、美國與臺灣間的緊張局勢,但臺灣獲得的實際利益並不多;如更名失敗,等同確定拜登政府無意挑戰一中底線,對臺灣更爲不利。美中戰略關係進入重新設定階段,民進黨政府對外關係政策完全依附美國,放棄戰略自主,製造了自己的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