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林祖嘉》臺灣亮麗經濟數據背後的隱憂

高雄港碼頭旁大型貨輪貨櫃吊掛作業情景。(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以來,臺灣總體經濟表現還不錯,日前主計總處把去年的GDP成長率上修至3.11%,同時也將今年GDP成長率預估值提高到4.64%,比一些國內機構預測數字還要高,因爲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可超過5%,未來帶動臺灣經濟向上的機會很大。另外,失業率也從去年最高的4.07%下降到12月的3.68%,股市則更是衝到1萬6千點以上。在這些亮麗的指數帶動下,國發會的景氣燈號也出現了很久未見到的黃紅燈,看起來臺灣今年的經濟景氣似乎一片大好。但疫情還沒有過去,今年底之前,邊境能否解封都還是未知數;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與貿易量能回彈多少,現在也還無法確定,因爲全球疫情控制進展如何,都還在未定之天。然而,全球許多股市卻已經全面大漲,其中除了反映經濟回溫的預期以外,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在於過多的貨幣供給大量政府刺激所帶動的。

由於我國的疫情控制不錯,再加上因爲遠距經濟的需求而帶動電子產業大幅成長,造就了去年臺灣出口與經濟的亮麗表現,今年因爲疫情可能會持續,因此可以預期臺灣今年的出口應該還可以維持不錯的水準,這是預期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可持續維持的最重要理由。然而,雖然去年電子產業出口表現強勁,但是傳統產業則因各國鎖國政策而導致出口大幅縮水,從而形成臺灣經濟K型表現,電子產業一枝獨秀,其他傳產則是慘兮兮,產業出現兩極化。同樣的,在服務業方面,因爲國內需求還在,因此大部分的服務業都還能維持,但是因爲外國觀光客都不見了,因此國際觀光與住宿等相關產業就特別辛苦,這也是另一種兩極表現。

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產業的就業狀況,就可以瞭解不同產業間的重大差異。首先,雖然失業率重新下降到3.68%,但是總就業人口卻減少了1.1萬人,其中製造業少了1.4萬人,而服務業也減少4000多人。失業率下降而總就業人口減少同時存在的理由,就是有一些失業者因爲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離開了就業市場,成爲「怯志作者」。其中又以住宿餐飲產業最慘,去年一年之內就業人數就少2.7萬人,是所有產業中最悽慘的;其他許多製造業也呈現就業人數減少的狀況。也就是說,今年雖然經濟成長率可能比去年更高,但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增加總體就業人數,將會是政府的另一項重大挑戰。因爲如只依賴電子產業增產,對創造就業的效果可能會十分有限。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臺灣疫情確定得到控制之後,股市就呈現大幅反彈的趨勢,一方面固然受惠於電子產業的表現以外,其實更多原因還是與過多的資金有關。而這些過多的資金不只是來自於國外,國內的資金也同樣增加很多,這可能纔是造成全球與臺灣股市大幅上升的最重要因素。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的M1A與M1B都以2位數字的成長,這些是很久沒有看到的成長數據,而這些大量增加的貨幣大都跑到股市與房地產,結果形成股價大漲,也同時推動大多數地區房價上漲,從而進一步推升了我國所得分配財富分配的惡化。

其實去年臺灣經濟成長率3.11%,與過去幾年相比也只是維持在中等水準,縱使電子產業表現不錯,股市都不應衝到1萬6千點這麼高;同樣的,房地產也不應該這麼熱,而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爲國內外遊資過多所造成。這些過多的資金在短期下固然有刺激經濟的作用,但是長期下是否可能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化?是否會造成所得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惡化?另外,製造業過於集中在電子產業,而其他傳產卻需要面對新臺幣升值的壓力;以及總就業人口減少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亮麗經濟表現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政府應該正視並且找出因應對策纔是。

(作者爲政大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