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比特幣就是泡沫

▲比特幣的幣值不斷變化。(示意圖路透

鍾文榮/科普經濟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

比特幣價格在11月25日一度跌破USD3,500 關卡,這跌勢還有機會「翻盤」,回到當日的榮景嗎?我認爲機會太低。

2017年11月8日我在Yes Media(目前暫時關站)發表一篇「比特幣是泡沫的五個理由」,我記得當天比特幣的幣值高達USD7,461.82(如下圖),文章發表當天我就被噓翻了,一個以區塊煉支持的未來性新興貨幣,幣值從年初的USD966.51一路狂漲672%,怎會是泡沫?(其實這句話就是泡沫)這個分析師一定是胡言亂語,語不驚人死不休。

被噓翻了,比特幣持續狂漲,在次月的12月17日,飆升到歷史高點的USD19,427,離我說比特幣是泡沫當天只過了39天就漲了160%之多,然後,隔天起,比特幣的幣值就一路狂瀉不止。我又被罵翻了!

▲比特幣的幣值趨勢。(圖/翻攝自https://www.coingecko.com)

泡沫化

網友推說我的預言精準,但坦白說,經濟學的推論可以預知某個資產泡沫化的傾向,但要確實預知何時會泡沫,恐怕是天方夜譚。我不是預言家,在此之前,我相信很多專家早已預言比特幣有泡沫化的危機,我只能說我的評論在時間點上恰巧太過於接近罷了。

對於比特幣可以充當交易基準的說法,我一直以來持反對的態度。我的想法很簡單也很清楚,任何一種工具能夠達到貨幣的定義之前,必須先達到成爲一種「支付工具」,進而成爲一種「支付標準」,而更嚴謹的定義則是形成一種「通貨」(不盡然是鈔票),易言之,都是爲了降低交易成本

供應量穩定

我舉Richard A. Radford 在Economica journal(1945)發表的一篇《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OW Camp》(戰俘營的經濟組織)論文爲例,他在二戰時被德軍俘虜,他發現戰俘營裡的貨幣竟然是食物包,因爲紅十字會固定會提供戰俘營的俘虜一週兩次(星期一與星期四),每人每次一個。食物包的價格呈現週期性的變化,分發的前一天價格最高,分發的當天最低。戰俘們都不生產,但他們透過食物包當成換取其它戰俘服務的交易標準(如食物包的香菸),正因爲供應量相當的穩定,「幣值」也相對穩定。

但是,有人說比特幣的數量是固定的,但爲什麼幣值無法穩定?其一是炒作,這是最大的原因;其二,雖說比特幣的數量雖然是固定的,但是單位卻是可以無限切割。試想,一個交易中介單位竟然是無限量的,不會有問題嗎?

炒作?

比特幣的幣值根本不穩定,更何況當成交易的中介,一個幣值不穩定的交易中介,本質上不僅無法降低交易的交易成本,甚至,還提高交易成本與社會無謂損失。想想看,一個礦工耗費多少資源挖礦,才能生產出一個單位的比特幣,這當中沒有加值(購置採礦機不能算是加值),只是爲了炒作幣值,卻無端耗費資源(如電力),這就是無謂損失。

我認爲比特幣當今的發展(其它虛擬貨幣的性質亦同),只能視爲一種虛擬資產,因爲物以稀爲貴,它跟黃金一樣,都是一種「風險性資產」,無法同時滿足貨幣的四個功能,交易的媒介記帳的單位、儲存價值和延期支付的標準。

更甚之,交易成本的問題讓比特幣無法成爲支付工具。試想想,某人使用比特幣購物時,商品的價值固定,光要確定比特幣的幣值恐怕得煞費腦筋,萬一在交易前比特幣的幣值出現暴漲或暴跌,那又該如何是好?承認之前的幣值,還是之後的幣值呢?

最後,比特幣雖然有些業者充當交易的中介(不是標準),但坦白說,到底是解決交易成本的問題居多,還是純粹當成廣告噱頭成分居多呢?事實,不證自明!

熱門文章》►在九二共識下「討生活」 高雄將成中國對臺新試點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