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過節送禮好?送錢好?

▲過節送禮物還是現金好?(圖/達志示意圖

七夕情人節剛過,大家選擇送玫瑰花還是現金呢?我在臉書上發了問卷,結果不出我的意料比數是9:1,絕大多數的臉書朋友選擇的是—現金,因爲玫瑰花貴還會凋謝。果然物以類聚,經濟學以理性著稱,我的臉書朋友大概也和我一樣,理性戰勝感性

情人玫瑰花交易行情

然實際上,新聞也曾經辦報導,今年一把國產20支紅色玫瑰花束,價格約爲200元到350元之間,比去年同期元少了近50元到100元。業者認爲玫瑰花價格滑落,跟今年的供應量穩定和過節氣氛少有關。

爲了印證花卉店老闆的說法,我試着從農產品批發交易行情站的玫瑰花交易價量資料,評估今年的七夕情人節是否真的「冷卻」了呢?

下圖是從去年8月到今年8月12日的玫瑰花交易行情(每把),我特別把幾個日期標註起來,分別是七夕情人節與西洋情人節,以及情人節前幾日的交易行情高點。如果以七夕情人節比較,今年的價格高點是8月15日的127元,相較去年同期的價格高點209元,價格下跌了39%之多。

難不成情人節的氛圍冷卻了嗎?然同樣是情人節,西洋情人節一把玫瑰花的交易行情高達376元,難不成這兩個節日情人們的感受不一嗎?我找到比較可以接受的解釋是,玫瑰花的價格一樣受供需影響,2月是玫瑰花供應量較少的時間,交易價格衝高也是合理的現象。

▲一年來玫瑰花交易價格行情。(圖/農產品批發交易行情站)

既然供需影響玫瑰花的價格,當情人節過後,這價格的差異又有多少呢?答案是玫瑰花在情人節當天,價格相對滑落39%到55%之間,意思是說,情人們如果不介意當天才選擇送花的話,可以多省一些錢,又不失禮喔!

現金和與玫瑰花的效用

我是經濟人,我充分理解現金的效用,玫瑰花和新臺幣之間的效用,後者當然高了很多。

爲什麼在情人節應該送現金也不送玫瑰花呢?經濟學家找到的解釋是「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我相信我的臉書好友大多支持這個觀點

美國經濟學家喬埃耳‧瓦德佛格(Joel Waldfogel)在1993年發表一篇《聖誕節的無謂損失》(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一文,其後,更根據這文章發表了《小氣鬼經濟學:爲什麼過節不該送禮物?》(Scroogenomics: Why You Shouldn’t Buy Presents for the Holidays)這本書。他提到,當送禮者爲別人買禮物,因爲送禮者不是收禮者,當然不知對方喜歡什麼,所以很難達到物超所值的理想狀況。有時候,往往一個100元的東西,送到對方手上,對方若只感覺80元的滿足,這中間的20元差距,就白白浪費掉了,這就就是的「無謂損失」!「無謂損失」又爲社會淨損失,是指由於市場未處於最優運行狀態而引起的社會成本,也就是當偏離競爭均衡時,所損失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

喬埃耳‧瓦德佛格做了相關研究之後發現,他發現只要是送禮,必然會產生無謂損失,而且這損失平均達到18%,因此,他認爲無謂損失和送禮的機會成本一加總起來就是「送禮的原罪」。他更以美國爲例,美國光是過一個聖誕節所產生的無謂損失就高達120億美元。因此,他認爲過節不應該送禮,正因爲一送禮就一定會產生龐大的社會損失。

但,同樣是經濟學家也有不同的意見

《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在華爾街日報一篇《過節該不該送禮?》(Is It Irrational To Give Holiday Gifts?)一文反而提出「經濟學家想不通禮物真正的社會實用性」這種看法,丹‧艾瑞利認爲送禮是爲了創建或加強某種社交聯繫,這和經濟效率完全無關,而只是爲了表達並感激與主人建立社交聯繫的一種方式。

理性如經濟學家都有正反不同的意見(我相信這是正常的),感性的情人們,情人節該送花還是送現金呢?

送現金比較好,我隱隱覺得,我身邊有人這麼說……

好文推薦

少子化危機】鍾文榮/生、養不起的未來

鍾文榮/臺灣人「薪儘自然涼」 經濟遲緩景氣跟着涼了

鍾文榮/拼經濟靠女性 口紅是最後買的起的奢侈品

鍾文榮/政府減稅388億「我還是隻能吃50元銅板餐」

鍾文榮/神明對價服務的「價金」 豈容納稅人列舉扣除?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

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