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需要配備多少中層幹部?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王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近日,到本地一所小學調研,一個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所學校規模並不大,在校生不到600人,共12個教學班,每個年級平行班2個,專任教師30多人。然而,學校卻設置辦公室政教處教導處、後勤處、黨建辦、工會藝術辦、級部等十幾個中層部門,每個中層部門分別安排了一正一副兩名中層幹部全校30多名教師,近20人擔任中層幹部。

細看這所學校的內部管理,雖然中層部門疊牀架屋人數衆多,但工作效率並不高,教學質量全鎮同類學校中墊底。這不禁讓人思考:規模不大的農村小學爲什麼要設置如此臃腫的中層架構,並且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師擔任中層幹部?究其原因,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

從主觀方面講,學校中層幹部不需要相關組織部門的考察、任命,其任命由校長一個人說了算。於是乎,任命中層幹部就成爲校長的一項特權,甚至成爲玩弄權術的手段:凡是與校長有關係、走得近的,都可能被提拔到中層幹部崗位。如此一來,只有多設置中層部門,校長才能充分運用自己手中的這一“權柄”,多安插幾個中層幹部,進而平衡、調節學校內外關係。

從客觀方面講,與教育部門缺乏監管、對學校考覈太繁瑣有關。教育主管部門將各項工作都強調得十分重要,導致有的學校因人設崗:上級強調藝體工作,就設一個藝體辦主任;強調黨建工作,就設一個黨建辦主任;強調安全工作,就設一個安檢辦主任;強調衛生工作,就設一個愛衛會主任……其結果是,學校中層機構不斷增多,人浮於事,相互推諉扯皮,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不容忽視的是,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中層幹部容易成爲特權階層,在教師面前耀武揚威,令教師無所適從。許多教師走上中層幹部崗位後,便不再擔任主課教學任務,這勢必會加重一線教師的工作負擔。更有甚者,一些教師虛榮心作祟,總想在學校謀個一官半職,拉幫結夥,跑官要官,嚴重影響了學校風氣和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直接導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停滯不前。

學校到底需要設置多少中層部門、任命多少中層幹部?對此,各地教育部門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中小學的中層部門設置也多處於混亂無序狀態。就學校的實際運作看,規模較大的學校(一般指有千名以上學生的學校),設置教導處主任、德育處主任、後勤處主任、年級主任、辦公室主任等中層幹部崗位足矣,無需設置副職。規模較小的學校,如果同年級平行班不超過4個,可以取消年級主任,由副校長或教導主任、德育處主任分別代管年級事務。這樣的設置,符合現代學校“扁平化”管理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校管理的效能

此外,一些工作可以歸口管理,並不需要單獨設立一箇中層部門。比如藝體辦,相當於學校的一個教研組,可以歸口到教導處管理;黨建工作,日常事務並不多,可以歸口到學校辦公室管理;安全工作,可以歸口到後勤處管理;教科研工作,也可以歸口到教導處管理,等等。中層幹部越多,發號施令的就越多,真正幹活的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