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也入局!衆多企業跨界,汽車領域真有那麼香?

圖片來源:中興官網

沉寂已久、默默耕耘中興通訊突然發聲,宣佈正式進軍汽車電子

3月5日,中興通訊收盤價31.71元,上漲0.25%。當日,中興通訊公開“輔助自動駕駛方法、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專利,成爲其前一天成立汽車電子事業線的佐證。

華爲多次聲明“不造車”卻入局汽車電子,小米造車疑爲造勢,蘋果造車言行一致,富士康對造車也躍躍欲試,中興通訊此時入局汽車電子,其中究竟有着怎樣的玄機呢?

中興心血來潮?

作爲一家5G通信巨頭,中興通訊此次的新動作備受關注。公開信息表明,中興通訊新設立的汽車電子線,隸屬於其系統產品技術規劃部,具體業務包括負責其汽車電子領域業務的統一規劃經營、市場策劃、商業模式、戰略合作等。

“與華爲的智能汽車業務部頗爲類似,兩者均聚焦於智能汽車‘增量部件’,這與傳統的汽車電子內涵有很大不同,更多涉及智能化網聯化、自動駕駛等業務。”招商證券分析師許紹詠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談到,中興通訊與其競爭夥伴華爲之間多年來“相愛相殺”,包括入局汽車圈也有很多“較勁”之處。

許紹詠介紹,一是華爲在2013年成立車聯網業務部,首次進入汽車圈,而中興通訊殺入汽車圈的時間更早。2012年,中興通訊就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中興新能源汽車公司,專注於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並具備了完整的業務模式,其在全國30多個城市開通了無線充電公交線路,還提供包括無線充電的純電動公交車租賃、常規充電設施等,比華爲走得更遠。

二是目前華爲與汽車相關的業務只有智能汽車業務部,雖屢現造車傳聞,但華爲“猶抱琵琶半遮面”,始終不予承認。而中興通訊與汽車直接相關的子公司已有四家,除了中興新能源,2016年4月成立的中興高能技術有限公司,涵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電池管理系統軟硬件的研發製造,滿足中興智能客車所需的同時還可對外供貨。2016年12月,中興通訊收購新能源客車企業珠海廣通汽車,組建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並擁有豪華大巴、雙層巴士、12米旅遊大巴及城際巴士、全鋁車身公交等多款自研車型,客車產品已外銷至德國、荷蘭、澳大利亞、意大利、以色列、泰國、越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華爲所沒有的。2018年12月,中興通訊又成立全資子公司英博超算,主打汽車電子軟硬件的自主研製。

三是兩者母公司業務高度重合,都是通信巨頭,在產品上雖有參差但大多類似,有關汽車電子的業務也相差無幾,雙方皆藉助5G優勢,在5G+C-V2X車聯網、自動駕駛、芯片方面積蓄了實力,而且雙方都參與了車聯網國際標準制定工作,貢獻了標準必要專利。而在芯片細分領域卻各有專攻,中興通訊旗下的中興微電子以自研車聯網通信芯片等見長,國內芯片行業排名第四;而華爲海思的自動駕駛算力芯片等自主設計能力突出,國內芯片行業排名第一。

“由此可見,中興通訊入局汽車電子,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水到渠成。但是,雖有九年多的積澱,面對如今智能汽車電子領域快速發展的新需求,其仍然面臨很多挑戰。”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認爲。

面臨挑戰幾何?

“客觀而言,中興通訊除了依託自己的5G通信技術優勢聚焦汽車電子,其另外的汽車業務面臨的挑戰較多,在短期內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較難。”華泰證券分析師凌嶽斌認爲。

凌嶽斌進一步解釋,一是在動力電池方面,中興高能公司已針對高鎳三元+硅碳負極進行定向研發,並積極佈局專利產品。目前已擁有可滿足年供三萬輛純電動汽車配套需求的動力電池生產線。但是,目前國內已經形成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巨頭爲主的市場,後來者除非有革命性技術的產品,否則難以與頭部企業競爭。

二是在新能源客車方面,國內市場訂單大多爲政府與企業採購,一般都是選擇行業頭部企業或本地企業,與中興智能的新能源客車同在珠三角的競爭者中,有比亞迪、五洲龍,以及開沃汽車、銀隆客車等,國內市場競爭壓力較大,這也是中興智能主打海外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是無線充電方面,雖然中興通訊掌握全套技術並有小範圍的試用市場,但無線充電本身難以推廣,是由於成本較高、效率不高、標準缺失等原因,目前尚無法大規模應用,也就沒有高利潤可言。

“中興通訊在車聯網與自動駕駛方面的進步較快,這正是汽車電子伴隨智能汽車進化的新空間,也具有顯而易見的利潤增長潛力。”時蔚然表示。在這方面,中興通訊目前已經與國內外多家汽車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係,但其汽車電子是否能儘快實現盈利,仍是個未知數。

能否跨界掘金?

“智能化、網聯化、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軟件等已經是當前和今後汽車電子領域的發展方向和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因此吸引了包括中興通訊、華爲等在這些領域有一定優勢的企業紛紛跨界入局,但其中並非沒有風險和競爭。”時蔚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時蔚然看來,一是汽車電子的賽道越來越擁擠,這一領域不僅有大陸、博世、電裝等跨國巨頭,也有航盛、均勝、華域等國內擁有較多市場份額者,無論是中興通訊還是華爲等新入局者,雖有一定技術優勢,但還是要看其是否能以具備優勢的產品去佔領市場,這也需要時間。

二是伴隨智能汽車的快速進化,汽車電子領域的邊界正在擴展,以更多、更先進的技術融合發展是顯著趨勢,並非像傳統汽車時代能“一招鮮,吃遍天”。如近來業界熱議的“軟件定義汽車”,其實需要先進的軟件與前沿的芯片、系統等硬件組合,才能“定義汽車”。而且汽車電子的發展,正呈現出智能化產品種類增多,標準更高,工藝更嚴苛等特點,這都是新入局者需要破解的難題

三是風險與挑戰大於機遇,汽車電子領域競爭者的增多,雖然是技術導向和利益導向驅使,但是技術風險、產品風險、市場風險等因素也在增加,如車聯網先進芯片仍依賴進口,其對系統設計帶來挑戰;再如企業情況瞬息萬變,能否始終保持資金充足支持也很關鍵;還有汽車電子新技術、新產品、新系統不斷涌現,標準缺失也對技術開發帶來新的難題。

“‘櫻桃好吃樹難栽’,汽車電子領域屬潛力無限的朝陽產業,對企業充滿誘惑,但新入局者只有擺平諸多風險與挑戰,才能在汽車電子領域實現健康發展。”許紹詠說。

“汽車正在進入智能化時代,汽車電子領域前景固然看好,但不確定因素是,並不見得每一個入局者都能分到‘蛋糕’。”凌嶽斌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