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成立兩大專題中心 專司空污與氣候變遷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院長期盼,中研院不僅要從事尖端科學研究,也要以科學爲基礎,善盡對關鍵議題社會責任。這次成立的兩個專題中心,將深入研究空污氣候變遷目標是提出科學解釋與建議對策。(中研院提供/李侑臺北傳真)

中央研究院今(20)日在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之下,成立「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及「人爲氣候變遷專題中心」,讓環境變遷研究更能迴應社會關切議題。院長廖俊智院長期盼,中研院不僅要從事尖端科學研究,也要以科學爲基礎,善盡對關鍵議題的社會責任。這次成立的兩個專題中心,將深入研究空污與氣候變遷,目標是提出科學解釋與建議對策。

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執行長周崇光研究員表示,該中心的核心任務爲整合並強化與空氣品質相關的科學研究能量,經由完整而精細的基礎科學研究,客觀解釋造成臺灣空氣污染的關鍵因素,並提出降低空污的可能方法。

中央研究院今(20)日在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之下,成立「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及「人爲氣候變遷專題中心」,讓環境變遷研究更能迴應社會關切議題。(中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將在「臺灣中西部空氣污染之診斷與歸因研究計劃」等既有大型計劃的架構下,與來自臺灣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中山醫學大學等校之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並與德國及韓國的研究機構密切合作。該中心首先將針對中部地區的污染進行高精度調查,再結合大氣物理化學分析技術,希望能找出該地區的空污原因,進一步能提出改善策略。未來,也將會把研究範圍擴增至臺灣的其他地區,並參與國際合作。

周崇光強調,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將會是國內最具規模的空氣品質專業研究機構。該中心將採用氣膠質譜儀雷射風儀高階儀器,並與德、韓等國合作,應用最先進的大氣組成分析衛星的數據,詳細解析都市中關鍵空氣污染物(例如:PM2.5及臭氧等)的產生過程,並探討都市擴張與土地利用變化,如何影響空氣污染物的傳輸與擴散。

人爲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將延續環變中心的研究成果,參與國內外的大型研究,例如在「國際耦合模式比對計劃」中,提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撰寫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的科學依據。此外,該中心也將參與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TCCIP)」計劃,發展更全面的氣候變遷系統研究。未來,也將啓動劇烈天氣模擬、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及季節預報面向的研究。

爲執行相關計劃,人爲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將與國內外學研單位展開密切合作,包括美國、挪威、韓國等國際團隊,以及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中央氣象局水利署等國內單位。在研究資源方面,該中心也將整合數十位學者的專長,並利用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的臺灣杉一號與三號高速電腦、6 peta-byte氣候變遷資料儲存系統等。

人爲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特聘研究員表示:新設立的專題中心爲國內唯一有能力發展全球氣候模式與進行長期氣候變遷模擬的團隊。它將加速臺灣的氣候變遷研究的進展,以便能更明確地量化全球暖化趨勢下的臺灣氣候變遷,作爲政府推動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措施的依據。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陳於高特聘研究員指出,新成立的專題研究中心所專注的研究課題,皆與臺灣民衆的福祉息息相關。陳主任也強調,此二個新設的專題中心,系奠基於中研院長年培養的研究團隊。透過專題中心的設立,並提供充分的研究資源,將可提升基礎科學研究的社會貢獻。也希望能與更多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合作,共同爲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