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術自主 傳承五四精神

五四運動100週年,中研院2日至4日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從不同面向來探究五四時期的歷史、文學、宗教與文化。院長廖俊智出席致詞。 (王英豪攝)

今年適逢五四運動100週年,中研院昨日起連3天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五四運動是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重要轉折,尤其五四的主要發起人胡適先生是中研院的故院長,中研院也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追求的科學、自由、民主、創造等價值,發揚學術自由獨立的精神,「即使遇到高度政治意涵的科學問題,仍應秉持專業學術、自由開放的精神,不應讓任何政治意識形態限制學術研究。」

適逢百年 連3天辦研討會

廖俊智指出,五四的精神包括民主與科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包括政治、歷史、文學、宗教與生活都深受影響。五四議題也有不同的論述與評價,以及層層疊加的政治意涵,更有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及對啓蒙精神的嚮往。

廖俊智認爲,100年過去,五四不僅僅是中國的五四,它所追求的價值呼應世界的潮流,也影響了臺灣的政治和文學。臺灣、東亞與世界的局勢已大不相同,白話文運動、科學理性精神、家庭改革,到追求個人自由、完善民主體制,仍是大家此時此刻必須面對與反思的重要課題。

中央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院長,在學術上一直超然與獨立,當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時,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引領學生走過五四運動的蔡元培,接下首任中研院長這頂學術桂冠時,之後幾任中研院長几乎都刻意與當權者保持距離,甚至對抗,不爲當權者所喜愛。

堅持文人風骨 奠定民主

胡適先生爲五四運動主要發起人,其支持自由主義,在威權時代的胡適擔任中研院院長,幾度直言批評當局,後來的錢思亮及吳大猷院長等,亦能堅持知識份子的風骨。胡適先生與一羣自由派學者在1950年代發行自由中國雜誌,不僅延續了五四精神,也爲臺灣日後的民主化奠定重要的基礎,五四的精神與內涵一直影響着中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