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恩仇55年前算起!開打2次「雙強出馬」才願坐下好好談

▲60年代的印軍。(圖/視覺中國,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和印度今年6月因領土爭議洞朗地區(Donglang)對峙,後來更發生了互丟石頭的事件,關係降至冰點。其實,中印恩仇得從1962年算起,當時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開槍擊斃解放軍,被解放軍以8萬軍力強攻,印度後來雖然戰敗,但兩國的領土問題並未因此解決,反持續糾纏了50多年,至今難解。

印度在20世紀初期仍是英國殖民地,在1914年和西藏地區地方政府劃定了「麥克馬洪線」,把藏南地區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英屬印度。

1947年,印度獨立,自動繼承原來英屬印度的土地,認爲麥克馬洪線就是就是中印的法定邊界,並在1953年向北擴張,開始佔領部分爭議領土。1959年,西藏發生動亂達賴喇嘛流亡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喜馬拉雅山山口乃堆拉山口:Nathula)成爲西藏游擊隊可逃往印度的一條要道,解放軍更加積極地試圖控制山口。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

1961年,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向軍方發表「前進政策」,要求邊境部隊儘可能的向前推進,並在爭議地區廣設據點,此一策略也有效的替印度在喀什米爾、藏南、錫金尼泊爾等地擴大了控制領土。

1962年,印軍在前進政策的指導下,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扯冬地區(Cedong),逐漸建立了上百個哨所,還在6月向中方開槍,擊斃解放軍,被中方警告立即退出邊境,否則將動用武力

▼尼赫魯重視軍事教育。

由於印軍一直不後撤,中方在10月20日開始,陸續動員新疆軍區、西藏軍區8萬多名的解放軍,於中印邊境的西段(阿克賽欽)和東段(藏南)開戰,在1個月內快速將印軍打出邊境,導致印軍損失了3個旅,被俘虜近7000多人。推進至主張界線後,解放軍便停止前進,接着單方面宣佈停火,戰爭也告一段落。

此役中方雖獲得勝利,但是並沒有解決領土爭議,戰敗的印度反而更進一步擴軍,將陸軍人數增加了一倍,在錫金王國地區(Sikkim)部屬了多個山地步兵旅。1967年8月,解放軍開始在喜馬拉雅山口挖戰壕,印軍認爲中方已經跨越至錫金,要求中方退軍,並大規模架設鐵絲網雙方展開對峙。

▼中印邊境的貿易通道。

1967年9月7日,印軍繼續在喜馬拉雅山口架設鐵絲網,解放軍派人趕到,要求印軍停止並馬上離開,但反被印軍持刀殺傷。9月11日印軍派出100多人逼近解放軍的山口哨所,對解放軍開槍並丟擲手榴彈,被解放軍以火箭砲反擊,接着雙方的砲兵部隊都開始向對方陣地轟炸,對轟了4天才停火,據中方說法指出,印軍傷亡607人,解放軍傷亡123人。

1967年10月1日,雙方各指對方越界,在以手槍步槍對射以後,又以迫擊砲展開對轟,直到10日才停火,各自宣稱己方獲得勝利,並稱對方的死亡較爲慘重。(錫金王國在1975年被併入印度成爲錫金邦,後來中方也承認錫金爲印度領地。)

邊境地區地勢險峻,補給相當艱難。

1986年,印軍在藏南的桑多洛河谷(Sumdorong Chu)周遭舉行名爲「棋盤計劃」的演習,解放軍得知消息以後,也舉行編號「874」的演習,調派部隊沿克節朗河(Namka chu)與印方對峙,氣氛劍拔弩張,開戰在即。

兩國間的緊張情勢後來也被國際社會注意到,美國、蘇聯兩大強權都不支持中印開戰,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於是在1987年5月前往平壤路途中停留北京,向中方表達願意和平解決衝突的主張。隔年12月,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首任總理尼赫魯的外孫)也訪問了北京,和中國總理李鵬舉行會談,雙方在和平處理邊境問題上有了共識,最後在1993年簽訂了一項確保邊境和平的協定,化解對峙危機。

雖然中印在1993年簽訂了協定,但其實「邊境控制線」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雙方對領土範圍的認定仍各有各的理解,加上兩國近年的國力越來越強,「洞朗對峙」的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