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協倡議:保障現金支付需求 避免局部金融排斥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隨着我國數字金融發展迅速,以移動支付爲代表的數字金融服務快速向社會生活滲透,極大地便利了社會交易和支付結算需求,但也出現了拒收人民硬幣甚至紙幣現象,給部分羣衆帶來困擾。記者近日獲悉,爲維護人民幣法定貨幣地位現金流通秩序,引導公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保護消費者權益,中國銀行業協會面向廣大銀行業會員機構和社會各界發出七方面倡議

一、維護人民幣法定貨幣地位。人民幣是法定貨幣,體現國家信用。非現金人民幣和現金人民幣都是人民幣的支付方式,保證人民幣現金的順暢流通是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的基本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都明確規定,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債務和私人債務,任何單位個人不得拒收。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引導各市場主體認真貫徹人民幣現金管理法規,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羣衆使用人民幣現金的合法權益

二、鼓勵人民幣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諧發展。支付工具的多樣化組合,提升了我國支付體系運行的質量和效率,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市場主體的支付需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鼓勵採用安全合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同時,要維護正常的人民幣現金支付,保障人民羣衆和消費者支付方式的選擇權。要持續加強農村、山區等地區支付環境的數字化升級打造,推進數字身份基礎設施建設,築牢數字支付安全防線助力消除支付領域數字鴻溝

三、做好人民幣支付結算知識宣傳普及工作。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充分利用各類宣傳渠道,主動參與人民幣使用相關的宣教工作。在業務辦理或金融知識普及活動中,讓更多公衆瞭解各類支付結算方式的特點,積極宣導“法定貨幣,拒收違法”的法制觀念,有效規範商戶收支行爲,營造全社會自覺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圍。各地方銀行業協會應發揮好平臺作用,組織推動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相關宣教工作,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四、保障特殊羣體的人民幣支付需求。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地域差異大、城鄉發展不平衡,消費者支付需求多種多樣,現金支付習慣和偏好仍然廣泛存在。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深化網點轉型、助力提質增效的過程中,要關注人民羣衆和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羣體以及欠發達地區客戶羣體的金融支付需求,既大力發展線上服務,也適當保留櫃面服務和現金存取設施,保障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避免引起局部金融排斥現象。

五、持續提升現金服務質量和水平。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持續完善和規範現金服務流程,增加現金自助(智能)機具的有效投放,不斷提升現金業務辦理效率,爲客戶提供安全、便利的現金服務。在辦理業務過程中,不得要求或者誘導其他單位和個人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不得無端拒絕辦理或消極辦理現金存取、小面額兌換、硬幣兌換、殘損幣兌換等業務。

六、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人民羣衆和消費者發現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的行爲,可以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城市政務熱線、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各種渠道進行投訴、舉報。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整治拒收現金的公告》(公告〔2018〕10號)的要求,存在違規行爲的要在期限內完成整改。

七、持續做好節假日期間金融服務。節假日期間社會對資金特別是現金的需求較爲集中,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統籌做好營業網點安排,加強頭寸管理和資金調度,在確保現金供應和流通的基礎上,提高交通、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的支付便利性疫情防控期間,要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提升流通中現金的整潔度和安全度,減輕羣衆用現顧慮,讓羣衆使用現金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