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臺電 2025年啓動碳封存

爲了減輕國內淨零碳排壓力,中油、臺電兩大國營事業,積極進行碳捕捉與封存(CCS)先期計劃。預計2025年啓動灌注,成功後再擴大場域。圖爲高雄地區工業區。(本報資料照片)

2050年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臺電啓動「碳捕捉與封存」(CCS)先期計劃。環保署專案小組25日初審通過,中油提出的小規模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計劃,預計2025年起在苗栗老舊氣田鐵砧山,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作爲首個試驗封存場。環評委員認爲應給予試驗機會,建議強化地震模擬分析及二氧化碳泄漏緊急應變機制後通過。

臺電則計劃在臺中火力電廠進行碳封存試驗場,已於今年3月通過環評,同樣預計2025年灌注,初期每年只有2000噸,逐步增加,長期未來則瞄準臺西盆地外海,將有137億噸龐大儲存量。

估2050年需建構3700萬噸能量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是捕捉電廠、工廠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陸運、管線或海運運輸,再打到地底下2至3公里的碳封存場儲存。國發會預估2050年,我國因應淨零碳排需求,至少要建構3700萬噸的碳封存能量纔夠。目前在美、加、挪威等國都已有商業封存實例,日本也於北海道苫小牧的地底下1至2.4公里,注入30萬噸碳封存示範。

經濟部能源局因此推動臺電、中油積極進行碳封存示範驗證計劃,預計2025年啓動灌注,成功後再擴大場域。環保署昨天就中油「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劃環境影響說明書第4次變更內容對照表」,舉行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中油表示,該計劃基地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梅南西段,碳封存灌注試驗計劃時程預計執行3年,二氧化碳灌注量每年10萬噸,總灌注量爲30萬噸。中油說,配合國發會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劃,規畫在2030年達到460萬公噸,希望透過小規模注儲試驗計劃,驗證使用系統及風險評估的適用性,作爲後續商轉計劃相關經驗指引,以因應我國減碳的目的及需求。

中油擬西部濱海尋找長期場域

中油表示,鐵砧山儲油氣歷經30年天然氣開採,氣源枯竭,剩餘空間轉作碳封存區域相當適合。另外也評估苗栗永和山天然氣田,二氧化碳注儲及環境監測具有可行性,長期則往臺灣西部濱海地帶,尋找長期碳封存場域。

環委多認爲中油的方案規模小、二氧化碳造成的危害有限,但仍要求中油補充地質結構圖及地下油氣分佈殘留情形,也應加強二氧化碳泄漏的緊急應變措施。專案小組初審結果將再送環評大會確認。

臺電則在2014年投入臺西盆地地質研究,確認臺中彰化交界大肚溪口附近,具有可供二氧化碳封存的深部鹽水層,因此選擇當地臺中火力發電廠作爲首個二氧化碳試驗封存場。

臺西盆地封存量可到137億噸

臺電表示,當地已在進行試驗井挖井工作,埋藏深度約地下3公里,預計2025年開始灌注試驗,初期每年少量2000噸。目標2035年,改成可存百萬噸的碳封存場,從2025到2035年之間,則進行地震、地層結構、灌注技術資料收集驗證。最終目標,臺電說會放在新竹至臺中的外海「臺西盆地」,預估已知有3個儲集點,封存量約可到137億噸之多。未來會先埋陸底地底,再逐步往海牀地底下打井找深埋點。

此外,對於721斷氣導致大潭、海湖電廠少掉全臺1成電力,差點大停電,中油昨日提出檢討改進方案,表示未來臺中接收站儀控插槽將改成無插槽式電源供應器,在完成替換前,短期安排24小時儀電人員進駐輪班看守,並於8月底加裝電流隔離裝置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