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之路:“年輕人決不宜用之卸責”

新華社長沙9月29日電(記者段羨菊 柳王敏)“粉牆花影自重重,蓮卷殘荷水澱風……”浦市古鎮荷園旁的萬壽宮內,26歲的導遊鄭洋飽含深情地爲遊客演唱這曲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發源浦市,相關史書上有記載“浦市產高腔,雖三歲孩童亦知曲唱”。一顰一笑、一高一低,鄭洋在約一分半鐘的時間內,讓在場的十餘名遊客靜心聆聽,爾後熱情鼓掌。

在浦市,像鄭洋這樣服務家鄉年輕人正在陸續增多。旅遊,爲這座古鎮增收的同時,也爲古鎮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湘西到今日,生產、建設、教育、文化在比較之下,事事都顯得落後,一般議論常認爲是 地瘠民貧 ,這實在是一句錯誤的老話老一輩可以藉此解嘲,年輕人決不宜用之卸責。”

痛感湘西落後的沈從文,在1930年代把改變湘西面貌的希望更多寄託於年輕人。“何況年輕人將來對地方對歷史的責任遠比個人得失榮譽更爲重要。”

隨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居於中西部地區的湘西也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面臨着人才流失、勞動力大量外流等困境,如何增強自身發展潛力,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服務家鄉、建設家鄉,旅遊業的發展可謂功不可沒。

“我之前在廣州工作了十年,聽說家鄉搞起了旅遊業,同時也是爲了方便自己在家帶孩子,我就回來了。”34歲的熊一蔚經營邊城名爲“悠然居”的客棧,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她說自己接手照管這個旅店是三年前,隨着邊城旅遊開發進度的加快,自己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旅遊帶來的巨大商機,在年輕人中正形成連帶效應。鄭洋2007年中專畢業後,在外闖蕩八九年,2016年決定回到浦市創業。作爲土生土長的浦市人,鄭洋將發展的方向瞄準導遊、餐飲和住宿。

“像我這樣年紀做導遊講解的就有9個,另外在景區工作的還有十來個,大家都看到前景了,陸陸續續就回來了。”談及未來的規劃,鄭洋滿懷信心:“浦市古鎮2014年被評爲3A,2016年升級爲4A,現在正朝着5A方向努力,前景大家都非常看好。”

順勢而爲,緊跟發展,年輕人靈活的市場觀念助力湘西旅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以老人和小孩爲主的鄉鎮常住人口結構。

除了服務家鄉旅遊業發展外,根據本地實際,另闢蹊徑,開展多種經營的行業也因爲年輕人的努力而在湘西悄然興起。

農業產業發展目前緊缺能紮根鄉村的人才,我們的創投產業園爲了吸引人才,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只要你帶着思維和技術,直接可以 拎包入住 。”湘西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會長譚永峰講出了年輕人對於湘西未來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這位致力於“讓家鄉成爲一個有夢想的地方”的80後青年創業能手,在十餘年的創業生涯中,傾心瀘溪地區的椪柑種植,目前產業規模上千畝,並遠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際市場。

人才和技術,成了湘西地區發展農業至關重要的兩件法寶

“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我不做!”70後的李紅兵在談到自己從金融業轉行做農業時,神色十足。這位昔日的銀行高管,辭職後紮根湘西做優質種苗培植。李紅兵辭職在湘西引起了一陣震動,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畢業於北京大學

在李紅兵的母校永順一中校史紀念館裡,他的名字出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名單裡,而且是位於第一行。記者在湘西尋訪到的他:身材精幹,市場理念濃厚,思路清晰,意志堅定。山地資源豐富、土壤純淨的湘西,是吸引他跳槽從事農業科技開發,迴歸服務湘西的基礎

“中國現在農產品產量高,但是優質的農產品少,市場缺口大,湘西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遊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良好的扶貧政策,因此 農業+旅遊 這種經營模式,大有前途。”

目前,李紅兵已經在湘西培植了柑橘苗70萬株,下一步還將聯合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將中國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人才和農業發展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效益

除了發展產業外,還有一羣年輕人運用自媒體的力量,不遺餘力地宣傳湘西。他們常常借沈從文先生鄉下人”自稱而自許,爲湘西的旅遊、扶貧做顧問。

服務湘西,建設湘西,無論是從事服務行業,優化產業結構,還是做大實體經濟,穩固發展基礎,湘西年輕人的創業熱情正在沈從文先生摯愛的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髮。

2017年春季前夕,一段題爲《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令無數網友落淚。視頻中,在廣東打工、33歲的石欣回鄉過春節,3歲的孩子在村口的大樹下等他。“爲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家人。”石欣期待藉助扶貧政策,將來回鄉從事養殖業。石欣的家,就是《邊城》所在的湘西花垣縣

一曲辰河高腔,一家沿河旅館,一株株掛果椪柑,一個個創業的夢想,在湘西山間飄蕩。

(原標題:重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之路:“年輕人決不宜用之卸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