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地:未來三十年時間,石油天然氣消費量要大幅降低70-80%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轉載請後臺留言獲取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周大地(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
60S要點速讀:
1.從真正全球石油消費的發展趨勢來看,隨着應對氣候變化力度逐漸加強,全球基本上所有工業化國家提出2050年左右要實現碳中和。也就是說,三十年時間,石油天然氣消費量要有大幅降低,至於能否降到零,到時候再說,但70-80%的下降是肯定的。
2. 這一輪油氣價格上升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造成了很多供應鏈重組的擔憂。但總的原因還是美國量化寬鬆造成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首先就會漲在整個價值總量比較有規模的基礎性產品上。
3. 長期來看,油氣價格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全球變化引起化石能源需求到頂;另一方面,如果長期是一個下降的預期的話,國內的投資應對行爲還是要有很好的定力,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短期應對價格上升的壓力有很大的區別。
正文:
目前,油價不斷上升。有輿論說,現在油價120美元/桶還不算高,今後有可能漲到140美元/桶,甚至更高。大家對這種預期都有壓力,現在開車加油差不多10元/升。這次還不僅僅是油價的問題,前一輪煤炭價格也在上升,天然氣價格,特別是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氣)價格也在非常的高位。所以,很多工業用戶,包括髮電和天然氣燃料企業都覺得壓力很大。
大家看國際油價,雖然目前到了120美元/桶,但油價曾經高達147美元/桶。二十多年前,油價曾經低到不到10美元/桶。所以,油價波動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長期發生的現象。如果沒有其他的重大因素干擾,隨着全球石油消費慢步地,但還是穩定地逐年增加,儘管後來增速比較慢,油價在現有定價機制情況下,是以期貨拉動來定價。期貨在正常情況下都是在探索需求方最大支付能力的價格。所以,只要不出意外,油價就是緩慢上升,一直上升到大家覺得油價太高了,不出點什麼意外就不正常了,這個油價就能夠挺住一段時間。
現在油價120美元/桶肯定不是生產成本附加或者邊際生產成本定價,這是現在在市場機制情況下,投機因素髮揮作用,以及供給方學得比較聰明,不會競價和降價競銷等等。大多數情況下,歐佩克+(指主要石油生產國)基本形成一種默契,只要價格上去,他們在控制產能方面還是有很大默契的,儘量使油價在高水平下保持越長越好。同時,只要有外部因素能把油價進一步推上去,肯定不會有人說,我要降價,包括美國總統。雖然美國現在的油價引起很多消費者的不滿,美國總統象徵性地也要說釋放石油儲備以抑制油價。但是美國石油天然氣產業作爲美國最重要的實體產業之一,現在也是高興的不行,忙着數錢。
當然如果油價太高,或者世界經濟出現重大的轉折,像亞洲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引起恐慌性未來需求暴跌的預測,油價有可能掉頭朝下。但很難估計這會在什麼時候出現。現在全球對於西方由於大幅度印鈔,量化寬鬆造成的通貨膨脹會不會引起整個金融崩潰,或者是引起美國帶頭的經濟衰退,這種擔憂是在逐步加強。
也有一些預測認爲,美國今年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就會出現經濟衰退。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油價有可能出現迅速的下降,進入一個新的波動週期。所以,我們不要簡單地用一個所謂的成本附加概念,或者是用一個市場供需是否平衡的概念來看待目前的國際油價,長期以來它是非常長的週期,甚至是十年油價才能夠做出某種調整。而不是像我們理論上學的,價格永遠圍繞所謂的平均成本和合理理論週期,並受供需雙方影響。我們對石油價格、天然氣價格作爲主要世界能源價格的變化問題上,還是要有全面的認識。
從真正全球石油消費的發展趨勢來看,隨着應對氣候變化力度逐漸加強,全球基本上所有工業化國家提出2050年左右要實現碳中和。也就是說,三十年時間,石油天然氣消費量要有大幅降低,至於能否降到零,到時候再說,但70-80%的下降是肯定的。所以,包括這次俄烏衝突後歐洲手忙腳亂,現在一時沒有石油和天然氣的替代,導致不得不多用點煤。但是,俄烏衝突的長期的作用肯定會加快歐洲加大非化石能源發展的力度。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交通運輸工具,因爲現在全球的石油主要還不是拿來做原料,做化工產品,主要是做交通用燃料。全球汽車電動化的加速可能會打破過去幾十年來油氣消費緩慢上升的趨勢,有可能出現逆轉,實際上這個逆轉在前兩年已經開始了,影響了一些石油戰略性的投資。例如,一個油田本來想幹三十年,要大量投入,結果三十年後石油市場可能沒有了。所以,不管從石油開發來看,還是從石油煉製來看,對於大宗的戰略性的投入,現在比過去謹慎得多。短期還要看一些實際的利益,長期要看長遠的投資安排。這也是目前有些地方說,油氣產能可能跟不上,會進一步出現油氣短缺等等的一種依據。
不管全球的低碳進程是否有波動,短期全球化合作氣氛是否減弱,減排溫室氣體還會成爲一個重要內容。石油天然氣價格將是供應商和消費間進一步博弈的過程,消費不斷下降,供應看消費到底降多快,我怎樣跟着往下降。當然完全不投資石油天然氣也不行,投資多了也不好,這個過程還是過去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的事。過去需求雖然有波動,但穩步上升是主要趨勢,今後穩步下降成爲主要下降。所以,關於氣候變化因素,要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各方面的措施和技術進步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這個不確定性很高,我個人認爲價格上的博弈會是長期的事。
但是,目前這次油價的上升,包括能源價格、原材料價格、糧食價格、食品價格、各種稀有金屬的價格、包括芯片,現在連造車的芯片都供不應求了,這一輪價格上升一方面是這兩年的疫情,另一方面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破壞全球化進程,造成了很多供應鏈重組的擔憂。但總的原因還是美國量化寬鬆造成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首先就會漲在量大又是基礎,整個價值總量比較有規模的產品上。目前,通貨膨脹不是供需爲主造成的價格上升,而是在不斷的尋求標的物。
當然俄烏衝突提高了未來油氣供應格局進行重大調整的可能性,但也可能不重大調整。因爲即使在冷戰時期,前蘇聯和西方劍拔弩張的程度不比現在差,但那時候歐洲仍然和前蘇聯做了重大交易,從前蘇聯進口石油天然氣,因爲它便宜。俄烏衝突現在是叫得最響,各方面都要來積極表態,但是真正打完了以後會是什麼樣,我認爲對基礎產品的決策還是取決於大家的利益。真正俄羅斯有石油我也不去用,只是現在嘴上說得響。
不確定性確實在增加,但會不會出現全球石油天然氣的兩個市場,歐洲是加北美市場,俄羅斯和亞洲又是另一個市場,這個很難說。但是俄烏衝突增加了推高價格的一些投機因素,使你心裡沒底。誰也不說價格肯定掉下來,既然沒有人做空,大家就都做多,於是價格就往上走了。但真正俄烏衝突之後,有沒有重大重組確實要看地緣政治形成的新格局,現在我們沒有辦法討論俄烏衝突到底誰輸誰贏。但總的看,也不會形成兩個完全隔離的油氣市場,這對西方可能也沒有什麼好處。
所以,如果從石油天然氣價格的長期規律和這次通貨膨脹造成的推動來看認識這次價格上升,我們就不需要採取應激性的措施,因爲這就是市場狀態。戰略儲備從來都不是對付價格戰的,是在真正短缺時應急的。石油天然氣價格不能用儲備來平衡,一是中國的消費和儲備量遠遠夠不到滿足全球平衡的作用,二是中國也不能形成這麼大的壓力,一放儲備就把全球價格壓下來。美國曾經操作了幾次,放了千萬桶或者上億桶,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通脹是這次油氣價格上漲的主推因素,俄烏衝突是短期因素。長期來看油氣價格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全球變化引起化石能源需求到頂;另一方面,如果長期是一個下降,甚至是迅速下降的預期的話,我們的投資,國內的應對行爲還是要有很好的定力,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短期應對價格上升的壓力有很大的區別。即使現在大量增產、大量投資,也改變不了今年明年所謂臨時的價格衝擊,等到你折騰半天,價格衝擊也許都過去了。我們真正要應對的話,要看到應對全球通貨膨脹帶來的這一輪基礎大宗商品的漲價,不僅僅是一個市場供需平衡問題,這本身是金融戰帶來的重大影響。美國印這麼多錢又不多生產,還要想通過地緣政治衝突擴大美國石油市場的空間,這件事不是不去想就可以解決的。所以,要用一整套複雜的應對措施來對付這種複雜的油價上升的原因。
短期來看,特別是在油氣和能源供應方面,想讓價格下來就趕緊擴大供應,但實際上國際市場早就不是這麼一個簡單化的市場。各種投機因素、地緣政治衝突,以及金融資本控制實體經濟,金融資本越來越多的虛擬化、泡沫化,通過金融產品來製造所謂財富,印更多的鈔票,它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就必然有兩個。其中一個是通過實體經濟漲價,特別是金融資本有一定控制權的。例如,這次美國對石油天然氣漲價很高興,因爲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國,這種資本力量很大,甚至想通過這次地緣政治衝突把美國的天然氣出口作爲以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甚至石油都恨不得你去買他的。當然現在美國還淨進口1億噸的石油,但美國的天然氣開始大量出口了。
現在我們要想應對油氣價格上漲,首先就要打一個綜合戰。比如,全球通貨膨脹本身是一個金融問題。我們只是消極應對,我們把價格擋在第一線,中游下游不漲,減少衝突,減少擴散,這是對的。但是,在進出口問題上,包括石油天然氣的進口,比如石油進口其中很大一塊是我們加工賣成品,資源市場都在外面,就是一個加工段。這種資源漲價就會把加工中間的利潤削薄,特別在終端產品的價格不能完全傳遞出去的狀態下,在這個市場需求並沒有這麼擴大,你也沒有那麼大壟斷能力隨便漲價的情況下,可能還要犧牲相當多的加工環節的利潤。這個情況下,我們不處於一個用便宜資源、一漲價我們就發大財的這種狀態。中國油氣都是大量進口,甚至石油進口70%,天然氣進口快40%。
第二,金融方面也要對應。因爲現在我們大量進口、大量出口,如果我們採取的措施是進口價格管不着,你也不可影響人家,它就要漲價,你只好貴買。我們在國內採取種種措施,又是免稅,又是退稅,保持中國出口產品不怎麼漲價,實際上就是自己消化成本上漲。
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大進大出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問題是在資源產品大幅度上升以後,對於資源大進,加工大出的模式,確實要謹慎。
第二個問題是在人民幣增值問題,我們現在如果還是想靠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那就等於是在全球通脹。你買東西花錢更多,你賣東西卻更便宜了,這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在金融對策方面要考慮全球通脹,人家印鈔票的情況下,中國不能去當被人家稀釋的東西,要採取對策,使人民幣合理的升值,使我們的進口價格能夠有所抑制,出口也能夠多掙點錢。
第三,長遠看還是要堅持加快能源低碳化。因爲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特別是交通以石油爲主,現在電動化可以解決石油進口的大問題。如果你要多進口石油,讓人家降價是一點戲都沒有的,只有你能說No(不進口石油)的時候才能影響價格。我們怎麼說No,就是進一步加快交通電動化。所以,不管是從現在來看,還是長遠來看,推動低碳轉型加速都是一個不能猶豫的戰略。不要到這時候又說多生產石油能夠解決問題,等你多生產,投資六七年才生效的情況下,那時候的市場和以前三十年有重大變化,這要非常謹慎。
(整理自周大地於2022年6月15日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50期) “俄烏衝突和地緣政治動盪衝擊下的能源價格”上的發言,未經本人審定。)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