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錯了,低人力成本優勢並不存在|財經新邏輯

財經邏輯NO.25

作者:鄧新華

本期硬邏輯:1、人力成本低不是優勢效率的不斷提升纔是優勢。2、中國工資提高,並不會使人們競爭力降低,需要擔心的僅僅是那些抑制人們提升效率的因素

著名經濟學者周其仁教授最近在某基金的會議上發表演講《突圍記》,廣爲流傳周教授認爲,中國開放以後,因爲人力成本低,具有“成本領先”的優勢,或者“窮就是競爭力”,這使得發達國家資本流向中國,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了。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一些行業失去了優勢,美國出現了“鏽帶”。現在中國人力成本也高起來了,印度越南人力成本更低,它們學習中國的開放,中國“就被圍住了”,要突圍。

周教授給出的突圍的方法,比如堅持開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創新等等,當然是對的。然而,這篇流傳頗廣的文章,在對經濟學原理運用上,卻是錯誤的。錯誤的核心,是“低人力成本優勢”。

“低人力成本優勢”符合人們的直覺直觀地看,企業總是在尋找成本更低的地方,所以人們容易相信“低人力成本優勢”成立。

然而,如果深入到經濟邏輯中看,就會明白周教授這種說法是搞反了因果關係。實際上,恰恰是因爲一個地方的人力沒有競爭優勢,纔會工資低,而不是工資低了,於是有了優勢。

一個地方的人力沒有競爭優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勞動者由於知識、技能的不足,自身的效率不高,二是其他因素阻礙了勞動者發揮效率。舉個例子改革開放之前不準擺攤,後來允許擺攤,個體戶收入遠遠超過一般人,這並非因爲個體戶的個人技能突然有了提高,而是因爲阻礙他們發揮效率的因素被部分地去除了。

單看人力成本,並不能確定是不是優勢,還得結合效率來看。周其仁教授也懂體制性交易成本對人的效率會起到抑制的作用,但低人力成本是效率被抑制的結果,既然效率被抑制,又何來“成本領先”的優勢呢?周教授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以後,外資企業爲什麼進來?表面上,它們是看中了中國的低人力成本,實際上,它們看中的是,隨着中國的經濟體制越來越改進,人力資源的效率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周其仁教授爲了說明他的觀點,打了一個比方:“這個世界就是兩個海平面,發達國家有資本、有技術,爲什麼一開放它們就嘩嘩嘩地往中國來?因爲邊際報酬率不同,一個經濟體擁有某一個要素越多,它的收益率就越低,要是落到這個要素相對稀缺的地方,回報率就高了。”

周教授的這個比方顯然是和現實不符的。中國東、南部沿海和西、北部相比,可以說也是兩個海平面。東、南部有資本、有技術,西部、北部人力資源價格低廉,西部、北部對東部、南部的資本是開放的,然而資本和技術並沒有蜂擁向西部、北部,反倒是西部、北部的人越來越往東部、南部遷移。

當然,周教授也許會說,國際間人力流動受阻,所以只能資本流向人力成本低的地方。但是,如果一個地方不消除人們提升效率的體制性因素,它再怎麼開放,人力再怎麼低,也不會吸引到多少資本。改革、開放,缺一不可。單開放不改革,沒多大效果。

當中國人的收入普遍提高之後,中國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很顯然,是更強了。或者說,是因爲人們的效率更高了、競爭力更強了,所以收入才普遍提高。

隨着中國人收入的持續提高,外資也長達幾十年不斷涌入中國,這也證明了所謂的“低人力成本優勢”是不成立的。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印度、越南以低成本“圍”住中國,實際上是不成立的。

因爲在市場上,價格只是結果,對人力的定價必然是依據人力的效率而來的,高收入自有高效率,完全不必擔心其他國家低人力成本的競爭。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容易明白。如果你效率提高,工資也提高,你會擔心效率不如你的人用低工資跟你競爭嗎?

不是說不需要擔心外資流失,但是,要明白,外資流失不是因爲人力的價格上升。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抑制人們提高效率的各種因素增多,尤其是各種干預、管制

諸如深圳這樣的城市,人力收入很高,深圳人需要擔心西部地區或者越南、印度的低工資競爭嗎?完全不用擔心。深圳只需要繼續保持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就肯定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更多的人力資源流到深圳。

美國就是一個好例子。美國人從19世紀以來長期的高收入,都沒有影響到美國工業的競爭力。美國後來爲什麼出現“鏽帶”?不是因爲美國工人工資太高了,而是因爲各種管制、干預越增越多,使得美國工人效率提升的空間太小。比如工會、勞動合同管制、高稅收凱恩斯主義等等。

實際上,中國工人收入的提高,本應使美國工人收入更高,因爲分工範圍越廣合作伙伴越多,人們的效率就越高,原來效率就很高的,也可以效率升級。美國出現“鏽帶”,不是因爲全球分工、低成本國家競爭造成的,而是美國經濟自身失去調整的靈活性造成的。

如本文開頭所說,周其仁教授也是贊同減少體制性交易費用的,大方向沒問題。但是周教授說“這40年來我們只學會了一個成本優勢”,是完全看錯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優勢,從來就不是什麼人力“成本領先”的優勢,而是人力效率不斷提升的優勢。關鍵在於,中國要明白自己做對了哪些,做錯了哪些,才能繼續維持這個優勢。

周其仁教授還講了用創新來突圍。實際上,企業自身的創新動力非常強勁,不需要外人來督促。不僅經濟不好時企業會努力創新,經濟好時,企業同樣會努力創新。創新就是企業的天性,而不僅僅是“突圍”的需要。但是,創新需要良好的市場經濟的環境,而這需要多方努力,不僅僅是企業的事。

財經新邏輯:用堅實的經濟邏輯解釋真實的世界。中國經濟的美好未來建立在每一個網友理性選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