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空殼村”破殼迎新生

12月1日,寧夏大部分地區都飄起了雪花,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豐登潤豐移民安置區北側的溫棚內卻十分熱鬧――剛剛成熟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採摘。

潤豐村是金鳳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村,327戶村民都是2017年8月才從300多公里外的寧夏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搬來的。“從西海固大山深處搬遷來,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集體經濟也是剛剛起步。”潤豐村黨支部書記王施程說,我們在政府支持下,充分發揮距離銀川市區近、生態資源好的優勢發展近郊休閒農業,建成了有100棟溫棚的設施農業產業園,採取“支部+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僅這一項,預計今年就可以爲村集體帶來近60萬元的收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近年來,寧夏把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爲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優勢,把黨員羣衆組織起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資產資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2019年兩年間,消除空殼村1202個,佔行政村總數的53.9%。截至2019年年底,全區有經營收益的行政村1959個,佔行政村總數的87.8%,同比增長21.8%。2020年上半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99億元,中央和自治區財政資金扶持的776個項目村很好地發揮了穩定農村就業、穩定農民收入的作用,全區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能力持續提升,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羣衆的能力持續增強。

黨建引領,確保集體經濟有人抓

今年3月,“關於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封信”被送到寧夏5個地級市委書記和22個縣(市、區)黨委書記手中。這封落款爲中共寧夏區委組織部的信中要求黨委書記:扛起主責,親自謀劃、親自推動,扶持發展一批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示範帶動一批創新項目,推動建強組織、發展產業、服務羣衆緊密結合,努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係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重大政治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石岱說,只有不斷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統籌推進力度,逐步實現村村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才能持續增強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羣衆能力,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神經末梢”,也是農村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但長期以來,有的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出現村級事務無人管、集體經濟無人抓的局面。

爲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寧夏把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與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考覈督查與年度基層黨組織星級評定緊密結合,鼓勵村黨組織書記、班子成員兼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村黨組織提名推薦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層負責人,選配合適的經營管理人員和發展帶頭人,組建願抓經濟、會抓經濟的“領頭羊”。

走進固原市隆德縣鳳嶺李士村,遠遠飄來濃濃的醋香。“你嚐嚐我們村釀造的醋,味道好得很。”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鳳河醋廠理事長齊永新熱情推介。

李士村位於偏遠山區,曾經產業薄弱、村貌破舊、村集體經濟“空殼”。2017年,趕上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機遇,李士村爭取到扶持資金200萬元。齊永新首先想到發展釀醋產業:“早在明清時期,我們村的手工制醋就很有名,民間農家都有做香醋生意的傳統。”

齊永新的想法剛提出來,就遭到一些村民質疑。“過去釀醋只能糊個口,靠這能脫貧致富嗎?”“萬一賠了,集體資金豈不是打水漂了?”

齊永新帶着班子成員反覆做思想工作,打消村民顧慮。2017年9月,李士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建設鳳河醋廠和意興油坊。當年10月,釀出的300斤醋全部賣光,此後銷量逐月遞增,大夥兒的心一下就踏實了。今年,醋廠滿負荷運轉,每月釀醋兩萬斤,都銷往周邊超市。

2018年以來,李士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兩年突破38萬元,除一部分留作壯大集體經濟資金和公益金外,全村1155口人每人拿到了200元至1600元不等的分紅。齊永新還被推選爲鳳河醋廠的理事長。隨着村級集體經濟逐漸壯大,羣衆對“兩委”班子越來越認可,越來越信任,村上的事大家商量着來,全村人更團結了。

寧夏還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爲建強組織、錘鍊黨性、提升能力的“試金石”,通過“黨組織+合作組織+農戶”等方式,形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的合力,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

爲建強頭雁隊伍,銀川市從致富能手、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中選配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新任村黨組織書記106名,培育黨員致富帶頭人1200餘名,並進行專題培訓,爲村黨組織書記“蓄力補鈣”。今年,銀川市在193個行政村組織實施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99%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過10萬元,其中104個村收入過百萬元。

創新模式,探索集體經濟多元經營模式

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廟廟湖村肉羊集中養殖園區,養殖戶丁風明正忙着添喂飼料。“兩年前,村裡建起了養殖園區,我一口氣租了4個圈棚,養了200只羊。要不,我能供起四個大學生?”丁風明說。

廟廟湖村是寧夏“十二五”生態移民村,全村近7000人來自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剛搬來時,村裡沒有像樣的產業,農民收入不穩定,更別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了。

2017年,平羅縣被列入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通過清產覈資、股份量化等盤活農村集體資產,這爲廟廟湖村發展集體經濟帶來了機遇。通過清查覈實,全村量化集體資產3846.68萬元,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791人,配置總股數6657.1股。“集體資產明晰了,下一步整合資金搞村企合作、發展集體經濟就好辦了。”村黨支部書記馬德成說。

2017年,廟廟湖村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引進寧夏新絲陸服飾有限公司,在村裡建起了扶貧車間,吸納長期穩定就業130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左右。同時將爭取到的扶持壯大村級集體資金200萬元入股該公司,村集體佔股3.5%,已實現分紅收益30萬元。

搞養殖、辦廠子的同時,村集體還整合利用1600餘萬元各類扶貧資金新建28座六跨連體鋼屋架大棚,並引入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種苗、化肥、技術由公司統一配送,直接和合作社簽訂單,農戶只需每年向合作社支付大棚租賃費。”馬德成說,去年,通過發展集體種養殖業、村企合作辦廠、流轉集體土地等,廟廟湖村集體經濟純收入141萬元。村上拿出100萬元給股民分紅,成爲石嘴山市第一個向村民分紅的移民村。

這些“空殼村”的“破殼”,是寧夏農村集體經濟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前提下、探索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的一面鏡子。

作爲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省(區),寧夏通過建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覈資和產權登記制度、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兩權抵押”改革等8項改革任務,逐步構建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爲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隨着自主經營、委託經營、合作經營、投資入股等集體經營新模式不斷涌現,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大大增加了,進一步增強了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羣衆能力。”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剛說。

突出特色,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金秋時節,位於六盤山區的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畜禽糞便集中轉化廠門前,不少羣衆將自家的牛糞、羊糞拉運到這裡,加工成有機肥

這個村幾乎家家戶戶搞養殖,過去,畜禽糞便曬乾後直接燒炕,不僅污染空氣地裡也無肥可施,讓本就瘠薄的土地更加貧瘠。去年,村黨支部書記王元明帶領村幹部多方考察學習,引進山東一家環保企業,合作建設水暖炕項目,畜禽糞便還可以循環化利用。

“今年是免費加工,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機肥是個啥樣子,施在地裡有啥效果。”王元明說。

2019以來,中央重點扶持寧夏776個行政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央財政每村一次性補助50萬元,自治區財政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資金,市縣鄉村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兩年累計投入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13.95億元,其中寧夏配套整合資金10.07億元。

爲最大化發揮扶持資金的“造血”功能,寧夏確定“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引導扶持資金因地制宜嫁接特色產業,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形成“一村一業”“多村一業”“一鄉一業”的比較優勢,推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生態文明、美麗鄉村融合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村‘兩委’班子也有獎勵呢!現在大家齊心協力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非常高。”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通義村黨支部書記馬瑞寧說,縣上出臺政策,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除了組織部要獎勵8萬元,還允許每年從集體經濟收入中提取5%至15%的比例,獎勵給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去年,通義村通過種水稻、養螃蟹,村集體經濟收入44萬元。

在寧夏,以實現和維護農民利益爲根本前提的農村集體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爲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紮實基礎,更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王建宏 張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