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雜誌編輯到創辦人 吳蓓薇讓寵愛之名躍上國際

雜誌編輯出身的吳蓓薇,創立醫美保養品牌寵愛之名。(圖/記者一中攝)

記者李薇/專訪

「我一直相信『德不孤,必有鄰』,只要當一個正直的人,誠實勇敢地往前進,就必定會有同伴。」寵愛之名創辦人吳蓓薇從雜誌編輯出身,做了長達16年,竟毅然決然離開「舒適圈」,轉換跑道創立自己的保養品牌,而她樂觀又堅毅不拔態度,不但讓寵愛之名在臺灣發光發熱,也站上國際舞臺,成爲 LVMH 集團 sephora 通路護膚品銷量前三名,甚至與國際大廠 Dior、雅詩蘭黛並駕齊驅。

吳蓓薇從小就喜歡寫作、愛寫小說,因爲這份熱情,讓她在年紀輕輕就立定志向進入傳播界。在文化大學就學期間曾毛遂自薦到雜誌工作,先從助理編輯開始做起,而積極、自我要求高標準的個性,也讓她快速成爲正式編輯,舉凡服裝、時尚、美妝、兩性、居家、美食等議題全都包辦,也奠定下良好的寫作基礎,後來,創辦《茉莉雜誌》擔任總編輯約3年,就轉入《美麗佳人》主跑美容線,進行許多國際專訪,更深入瞭解各式各樣的產品與品牌理念。

談起進入雜誌業工作,吳蓓薇說,這是經過很多的自我實驗之後,才得出的結論,「在大學我給自己2到3年的時間,不斷接觸各種不同的工作,除了幫雜誌、報紙寫稿,還接觸模特兒、唱片宣傳等工作,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我想要做的事情,並且不斷鑽研下去,在那時,我還會自己設定KPI,『不論哪一天我走到哪一間超商或書局,都要在某本雜誌裡看到我的文章』,即使我只是自由工作者,也要做出成績。」

因爲熱愛寫作,在經歷過衆多不同類型的工作模式中,吳蓓薇決定在雜誌界待了下來,一做就是15、16年,也因爲如此,對於雜誌每一季、每一月的專題操作都相當熟練,也開始有些疲乏,所以,在35歲那年,吳蓓薇決定轉換跑道,進入生技公司工作,從內料採購、打樣、包裝設計、行銷規劃學起,實際地去了解產品生產的過程,也因此讓她想要自創品牌的念頭更加強烈,結合過去美容編輯的經驗代工過程,在2003年創立了寵愛之名。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有自創品牌的想法,但因爲不瞭解商品製作的過程,所以這輪廓沒有很明確,直到進入生技公司之後,纔有更踏實的想法。」吳蓓薇說。

▲樂觀的態度與堅毅的決心,是吳蓓薇成功的秘訣。(圖/記者張一中攝)

在寵愛之名剛成立之際,以生物纖維面膜作爲主打商品,但當時僅設定在醫美或是藥局等專業通路販售,而且市場對於醫美概念並不普及,因此知名度也不高,沒想到意外被大S用過之後,在《美容大王》一書中,以「我之所以能白得從衛生紙進階日光燈,這款面膜是頭號功臣之一喔!」給予極大好評,才讓品牌一炮而紅。

會想要推廣生物面膜成爲美容商品,是過去雜誌採訪經驗給吳蓓薇的靈感,「以前在雜誌時,知道亞洲區女性都喜歡用面膜來做保養,後來到了生技公司發現生物面膜的材質,這本來是當做燒燙傷患者的保護醫療器材,但當我看到的第一眼,就很職業病地把它敷在手上,沒想到手部虎口的白皙度非常明顯,還持續很久,跟一般面膜只能持續幾個小時的差異很大,所以,開始想要研究,用生物纖維裁切成面膜的形狀,搭配自己的精華液來敷臉,沒想到效果非常好。」

發現生物纖維與美容結合的可行性,吳蓓薇也找了化妝品教授進行研究,做臨牀測試,找尋最適合的面膜厚度與培養期,最後,終於找到適合的狀態將商品發售,並且跟着品牌一起曝光。「過去曾經去過雅漾的法國總部採訪,當時,它傳遞給我一個概念:保養重視效果、安全,讓我深受感動,也更加肯定了品牌想要走的方向,是簡單、理性的保養訴求。」

因此,在品牌創立時,以醫美保養作爲定位,僅在藥局或是醫美診所販售,對於產品的研發上,也給予較多的資金投注,堅持不添加色料香料,而是用天然的成分製作,像是旗下三分子玻尿酸凝霜是因爲含有孔雀石成分,纔會呈現出藍色膏體,而非使用藍色色料;乙基維他命C系列的柳橙香氣,也是因爲柑橘調精油纔會產生香氣,不是香料。

在品牌推出時,臺灣消費者對於醫美的概念還不是很普遍,市場接受度不高,但卻有不少品牌同樣以「醫美保養」概念出現,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關注,瞬間打開市場知名度。面對同期有衆多的醫美保養品牌一起競爭,吳蓓薇一點也不擔心,反而積極強化品牌競爭力,讓能見度提高,並且不只着眼於臺灣市場,而是將放眼國際,她說,「我一直很希望可以成立臺灣的國際品牌,大多數的亞洲女性都用歐美或是日本品牌,但臺灣其實也有很多優質的代工廠,可以做出好的商品,所以,在拓展臺灣知名度的同時,我們也在進行海外市場的規劃,希望可以從衆多的品牌中脫穎而出。」

從一個小品牌的發展,至今已經耕耘長達12年,寵愛之名不但在臺灣大受歡迎,也受到國際LVMH集團青睞,成爲sephora藥妝通路唯一的臺灣品牌,並在2008年進軍大陸,作爲海外銷售第一個據點,慢慢拓展到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甚至還拿下sephora護膚品牌銷量前三名,與國際大廠Dior、雅詩蘭黛成爲競爭者

▲寵愛之名的生物纖維面膜,被大S評爲:「從衛生紙進階到日光燈的頭號功臣之一!」。(圖/記者李薇攝)

品牌一路走來,回想起過去12年的努力,吳蓓薇認爲,自己很幸運,遇到很多貴人,雖然在草創時期對於會計、財務報表、倉儲等不熟悉的領域需要花時間去學習,但一切都很順利的走過來了。她說,「每次我碰到困難的時候,雖然心情會低落,但我反而會去思考的是,『爲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呢?』我覺得我們都是一樣的人,只是我可能沒有做到哪些事情,纔會導致這樣的結果,而且我覺得人可以承受的痛苦指數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因爲某樣商品賣不好而擔心,跟有一個家庭主婦因爲沒有錢買菜而煩惱,雖然是不同的事情,但我們關注的程度一樣,擁有同樣的痛苦指數,全心全意的去煩惱,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去承擔大一點的事情,把這些痛苦留給大事情發生,不要在小事情上糾結太久。」

樂觀積極的態度讓吳蓓薇在面臨各種挑戰時,都能夠「吃苦當吃補」,努力地面對、化解,並且從中學習到新經驗,成爲下次挑戰的能量,也因此造就了一個成功的品牌,而吳蓓薇也認爲,足夠的產品力和團隊向心力是很重要的關鍵,不可能一直透過做宣傳的方式增加銷量,而是要讓消費者真心覺得產品好用,才能帶動回購率,讓品牌長久走下去;而團隊的向心力、活力和能力也是讓品牌成長的能量,一起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