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籌集資金滿足 亞洲龐大基建需求

整個亞洲,除港日星等特例外,都面臨着這一嚴峻問題預計未來15年單是城市化就需投資11兆美元發展基礎建設。圖/路透

亞洲新興市場要避過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就必須爲下一階段增長創造根基,即投資發展基礎建設項目

在發展初期,勞動力從農業流向工業,對經濟的貢獻(按增加價值計算)平均增至原來的4倍。亞洲至今的驚人增長大部分都是靠這種一次性的勞動力轉移實現的,但高速工業化帶來的好處開始消失,該區要繼續走向繁榮,就必須設法提高生產力並鼓勵發展新型經濟活動。目前,基礎設施不足可能是新興市場中期發展的最大障礙,生產與投資活動均因此受阻:若電力供應得不到保證,就不會有人願意投資大型生產設施。如果道路狀況欠佳,倉庫設施不足,作物運抵市場前就已經腐壞變質,亦不會有農民願意改良農田

整個亞洲,除了香港、新加坡日本等特例之外,都面臨着這一嚴峻的問題:我們預計,亞洲未來15年單是城市化就需要投資11兆美元發展基礎建設。

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加快基礎建設項目的交付以及消除瓶頸,建立運作透明、結構良好的項目儲備,從而最大限度提升目前投資的效率及成效。如果監管環境是健全和可以預見的,投資者就有信心基礎建設項目不會在建設期間突然取消或擱置,基礎建設項目亦將普遍受益。

然而,即使做到這一點,基礎建設投資仍然面臨兩大相互關聯的挑戰:建造甚麼設施,以及如何支付建設費用。

在過去,基礎建設項目一直是由政府出資。儘管政府仍會擔任重要角色,但以往模式存在着固有缺陷。

首先,政府缺乏所需人力及財政資源:短期內,亞洲流動性良好的銀行業市場與出口信貸機構及多邊機構合作,能夠提供大量具有成本效益融資。然而,所需的資金規模將逐漸變大,必須另覓融資來源纔可防止基礎建設項目出現資金缺口

要大規模調動私人資本爲新興市場下一階段發展作準備,實非易事。資金是有的——我們估計單單亞洲(日本除外)的金融財富總值就已經超過50兆美元。不過,亞洲債券市場雖然在1997至1998年金融危機後急速發展,但仍然缺乏必要的深度、流動性以及法律保障,不能爲區內待建的基礎建設項目吸引所需投資,亦無法作爲促進亞洲存款轉化爲投資的有效機制。決策者、監管人員以及市場參與者主要透過亞洲債券市場計劃,合力發展區內債券市場,但是成果不會立見。我們預期資本市場融資最初將涌向風險較低的既有項目,讓銀行融資能夠改作用於新建開發項目。

多邊機構將發揮關鍵作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傳統機構以及新開發銀行(又稱金磚開發銀行)和擬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機構,都沒有足夠資金獨力填補基礎建設融資缺口。但是這些機構可以憑藉其信譽,爲當地實體發行的基礎建設債券提供擔保,從而調動亞洲資本,服務亞洲發展。

發行當地貨幣計價的基礎建設債券,並由大型多邊機構提供大額擔保,可謂一舉多得:既可以籌得修建道路、橋樑發電站所需的資金,又可以創造更具深度、流動性更佳的債券市場,私營企業可利用此市場籌集資金投資於基建改善所帶來的新增長機遇;既可以消除潛在的貨幣及期限錯配風險,又可以爲亞洲的老齡化人口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長線投資選擇。

所有基礎建設方案的第二大要素,就是透過公私營部門合作來善用私營企業的能力及信譽,這種合作可增進公共利益,造福整個社會。作爲回報,私人投資者可獲得可靠的長期投資回報,而且相關投資協議可依法強制執行

亞洲經濟聯繫的發展要快於實體交通網絡的發展。因此,亞洲需要對區內各地間道路、鐵路及港口進行升級,改善交通網絡,進一步打通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

基礎設施不足,會阻礙亞洲實現持續強勁增長的目標,但若處理得當,反而可爲一系列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將資源輸送至高速公路電網及港口興建項目的金融與法律架構,會繼續爲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新一輪增長提供資金。